咸阳市政协文史图书《文物证史 博观咸阳——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式出版

2025-08-14 16:32:18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近日,由咸阳市政协组织编纂的“咸阳印记”系列文史图书之一《文物证史 博观咸阳——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式出版。...

  各界新闻网讯(曹笑媚 实习记者 王雅 记者 韩永国)近日,由咸阳市政协组织编纂的“咸阳印记”系列文史图书之一《文物证史 博观咸阳——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式出版。该书以咸阳市域丰富的文物遗存为载体,通过文字、图片及相应视频,还原历史场景、唤醒文明记忆、激发文化认同,全景式展现了咸阳从史前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致力于讲好咸阳文物故事,探寻中华文明源流。

  咸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历史脉络悠久,是中华文明从初萌到成熟的重要见证。截至2024年,咸阳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博物馆馆藏文物59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21件。咸阳市政协依托咸阳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动员组织省、市文博系统及相关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88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编纂文史图书《文物证史 博观咸阳——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广大群众和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咸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全书为上、下两册,分10个章节,共171个篇目,百余万字。其中,上册涵盖远古密码、琼玉绵延、吉金铸魂、金银溢彩、陶瓷流光五个章节,突出远古时期的化石、石器以及古代的玉器、青铜、金银、陶瓷器物;下册包括壁上乾坤、石刻匠心、碑志春秋、砖瓦禅迹、书韵风华五个章节,聚焦历代壁画、石刻、碑志、古建筑及书法艺术,清晰勾勒出咸阳文明演进的完整脉络,生动展现了咸阳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在文物选取上既凸显了全面性,又兼顾了代表性。不仅纳入了出土于咸阳,现藏于其他博物馆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西汉“皇后之玺”等珍贵文物,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4年修订),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纳入其中,如新生代更新世旬邑黄河剑齿象化石、长武智人牙化石等,以完整呈现咸阳文明演进的脉络。同时,对于原属咸阳域内、因辖区调整划转的秦咸阳城遗址、泾阳崇文塔等文物遗迹,也一并收录。

  在编纂理念上,该书以“文物证史、文化显魂、文明立格”为原则,通过构建“文物+考古+文献”的立体叙事框架,将微观器物遗存与宏观文明演进相联系。从仰韶文化红陶双耳绳纹尖底瓶所承载的远古礼仪,到西周兽面纹五耳鼎体现的礼乐制度;从战国秦剑折射的军事科技,到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彰显的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厚底蕴;从唐章怀太子墓《客使图》壁画蕴含的开放包容,到明代三原城隍庙“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的古代建筑艺术……书中每件文物都成为解码历史的珍贵钥匙、传承文明的永恒载体。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咸阳市政协充分发挥文史资料的重要社会功能,通过广泛征集、深入研究、梳理编纂咸阳文物资料,将散落的历史碎片拼接整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更深度契合了省市委关于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更好地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咸阳市政协 咸阳印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