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静波 摄
4月29日,省政协围绕“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
农工党西安市监督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卫晓丽发言: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最大力量阻断了疫情传播,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各级疾控中心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主力军,深刻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完善物资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我们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法规。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常态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亟待出台统一规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法规。首先,应明确疾控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里的权限及责任,在实际应对中快速形成协同机制。其次,建立生产、采购、运输及配送等技术平台及统一规范,使应急状态下准入机制内物资可以迅速与现场工作进行对接。最后,完善社会各界、各级各地联动机制。根据各地条件,确定物资储备最低限度,通过各级各地物资联动提高使用效率,为紧急情况下物资互通争取时间。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人员培养。应急物资光是产量足、调得出还不够,最终作用是保证能及时用得上,需要形成制造、运输和调度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体系,需要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保障机制。另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必须满足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救援需求,品类繁多、数量庞大,有时还面临国内外标准和规范的衔接与转换,如何快速甄别符合我国相关规范的物资,识别救援与救治风险,需要熟悉一线工作内容、掌握物质标准与规范的专业人才。
三、建立应急物资实时管理仓储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共享的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储备物资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和动态化。构建基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领域融合的国家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使其涵盖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及时供应。
四、推进国家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保障体系。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流通物资相对丰富,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状态,特别是一些专业医疗设备和防护物资。但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大影响,导致生产企业停工、停产,应急状态下可能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应将国家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以契约精神为基础,建立储备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模式。平时将物资零散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战时依令调拨、高效配送,并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让存在于流通领域的物资在关键时刻能有效转化为应急保障物资。有利于强化应急消费市场的规范化和去存量化,并推动该产业长足有序的发展。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