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陕西铜川药王山文化广场上,郭林身披“程氏针灸”传承绶带,站在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的国际论坛讲台上。作为铜川孙思邈针灸医院院长、市政协委员,他的发言聚焦于中医药的基层实践:“传承药王文化,要让银针扎进泥土里,让中医服务走进百姓家门。”
“针”尖上的传承
铜川是“药王”孙思邈故里。郭林的从医之路始于对“药王”孙思邈的敬仰,成于对中医精髓的坚守。2015年,铜川市启动“孙思邈中医堂”基层建设项目,市政府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时任耀州区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郭林被推荐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学习。
郭林告诉记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培训班上,他勤学好问的劲头引起了程凯教授(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的注意,遂以他为施针对象对足三里穴位进行现场演示,这让他深受震撼——那根纤细的银针刺入穴位后,旅途劳累和水土不服带来的不适感竟当场缓解。“这次神奇体验不仅点燃了我钻研针灸的热情,更坚定了我中医惠民的初心。”郭林回忆说。
为了掌握更精深的技艺,郭林开启了拜师求学的历程。2017年,他如愿进入程氏针灸传承班,尽管因学历限制不符合常规收徒标准,但凭借在基层中医实践的突出成绩和对中医的痴迷,最终被程凯教授破例收为唯一一位民间中医传承弟子。
让中医堂成为百姓的“健康驿站”
回到社区后,郭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使得原本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门诊量也从二三十人增长到 100人左右,中医诊疗不但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外地外省甚至国际友人也慕名而来。
随着郭林在东站社区的名气渐长,当地中医堂200平方的场地无法满足患者需求。2020年,郭林带领团队在铜川新区建成二级标准的孙思邈针灸医院。这里没有豪华设备,却处处彰显中医智慧:诊室墙上悬挂《大医精诚》训言,药柜飘散艾草清香,候诊区摆放着《千金方选编》等科普读物。医院以“针、灸、药”融合为特色,日均接诊200余人次,90%以上采用纯中医药疗法。
难能可贵的是,郭林始终将目光投向基层医疗的薄弱环节。他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下乡”,在蒲城、阎良等地建立孙思邈中医堂,亲自传授针灸、耳医学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累计培训学员500余人。他这种扎根基层的坚守,不忘初心的理念,先后荣获“铜川市首届优秀基层中医药工作者”“铜川市劳动模范”“卫计系统最具影响力人物”等称号,更是被授予“全国中医药系统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殊荣。
银针背后的民生担当
作为铜川市政协第十五届委员,郭林将“中医惠民”写入履职答卷。他参与市政协“结亲戚”活动,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定期送医上门、赠送药材,并吸纳3名困难群众子女到医院就业。
疫情期间,他让古方“活”起来。那是2020年新冠暴发时,郭林从“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挖掘出“十神汤”,组织团队熬制汤剂,通过红十字会向社区、厂矿免费发放。这副主治“寒疫”的方剂守护了数千名群众健康,也是他提交《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体系建设》提案的生动实践。2024年,他随市政协调研组走访企业时,发现职工颈椎病、腰椎病高发,随即提出《关于在企业推广工间中医保健操的建议》,推动药王养生十三法、八段锦、穴位按摩进入厂矿车间。“委员走进一线,才能开出‘良方’。”市政协副主席左车宁在调研总结中点赞。
如今,郭林的履职蓝图与铜川“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同频共振,设立名医工作室,邀请程凯等专家定期坐诊,培养青年中医骨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合作,组织中医知识“四进”活动,向儿童教授草药认知,为老人定制体质调理方案,推动医养结合落地落实。
在孙思邈针灸医院走廊里,挂满了全国各地患者送来的锦旗,这既是医者仁心的具象呈现,也是政协委员与群众心连心的最好见证——郭林正以精湛的“针功夫”刺破基层医疗的痛点,书写着新时代中医药传承者的全新篇章。(记者 蒋维博)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