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政协第六届汉中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与会政协委员围绕“全市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议题,进行协商交流,共谋良策。
汉中市现有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79.9万人,占总人口24.31%。针对老龄化程度深,发展速度快的趋势,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包括适老化改造在内的养老服务列为重要民生实事紧抓不放,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实施“医养在汉中”战略,大力改革创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汉中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汉中市政协社法委主任杨晓俊结合前期调研了解的情况指出,当前全市适老化改造工作仍存在政府组织统筹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高、数字化融入程度不高、专业人才流动率高等问题。
杨晓俊建议,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发展合力。坚持公共服务智能化与人工服务同行,加大适老化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老年人居住活动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让“养老”变“享老”。
南郑区政协主席郑汉生认为,当前社会认识不高,群众理解不足,许多老百姓不愿意改、政策支持落地困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适老化改造的发展。
郑汉生建议,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充分利用宣传册、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和宣讲、漫画、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适老化改造的相关知识和政策。
在宁强县政协主席何建康看来,在居家适老化改造中,相关部门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计出适应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建议民政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老旧小区的步行路面、台阶与坡道、户外照明、文娱设施、室内地面防滑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评估并改进。
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是老人的心愿,也是儿女的牵挂。汉中市政协常委、民革汉中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樊华表示,目前汉中市适老化改造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社会认知度低、参与度不高,产业发展路径不畅等问题。
对此,樊华建议,要加强顶层规划,科学制定目标任务,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实施、街道社区协调、居民参与的联动机制。同时,以更好满足老年需求为导向,加强老年产品研发制造,培育适老化改造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辐射力,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
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巾帼养老家政服务中心主任周胜芸曾参与多个县区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及评估工作,在她看来,适老化改造服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汉中市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服务机构数量非常有限,缺少专门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
周胜芸建议,相关部门提前制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逐步在各地高职院校中设置相关专业,制定招收生源计划,加大相应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应对可能随时到来的适老产业人才需求高峰。
实施老旧小区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程是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汉中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汉中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李斗表示,要进一步提升全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水平,做到适老化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户外改造与户内改造同步推进,实现老旧小区改造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并结合汉中市实际拓展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在明确适老化改造标准化项目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应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清单。同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可采取一户一案的方式进行,避免重复改造,从而实现“小改造”构筑“大幸福”。(记者 谢昊天 康斌)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