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口型,用气息拖着你的声音,并不要音量太大,嘴也不用开太大。”8月2日,在镇巴县政协委员、镇巴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田洪涛办公室,他正在给镇巴民歌传承人教唱镇巴民歌。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当地流传的民歌历史悠久,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财富。2008年,镇巴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洪涛几十年扎根镇巴,传承、保护、创作、推广镇巴民歌,2012年被确定为镇巴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
“起初人们在艰苦的劳作中休息时开开玩笑,我唱几句把你逗一下,你再回唱几句,靠这个来调节精神,宣泄情感,越唱词曲越固定,传播面越大,镇巴民歌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田洪涛说,自己是听着镇巴民歌长大的,小时候就喜欢镇巴民歌,梦想自己长大后能唱好镇巴民歌。
1992年,初中刚毕业的田洪涛考入原汉中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镇巴县城一所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原来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
在田洪涛办公室的书柜里,放着10余本已经发黄的镇巴民歌搜集手抄本。
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寒暑假,田洪涛就骑上自行车到全县各乡镇村去搜集镇巴民歌。“刚开始就像大海捞针,不知道哪里有会唱歌的人,得一家家去问,有时候一整天也没有收获。”田洪涛回忆说,镇巴民歌是随着情绪来的,第一遍唱是一个样,唱第二遍又是另一个样,要听准一首歌往往要跑好几次。
20多年来,田洪涛跑遍了全县的所有乡镇村,记不清走访了多少户人家,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大概搜集整理了原生态民歌4000多首,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歌曲等种类。”田洪涛说,目前选取了一部分自己搜集整理的民歌,将和刘光朗、胡远清老师整理的部分民歌一起排版,出版《镇巴民歌曲谱版》,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喜欢、记住并传唱镇巴民歌。
田洪涛爱唱民歌,也爱创作民歌。多年来,他根据所学,先后创作了《打仙桃》《郎给姐拜年》《茶乡镇巴》等20多首民歌。“我现在每年坚持创作一首民歌,镇巴民歌要传承下去,必须与时俱进。”田洪涛说。
独具特色的镇巴渔鼓是陕西省首批非遗文化保护项目之一,田洪涛在做好镇巴民歌传承保护的同时,也为镇巴渔鼓传承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先后创作了渔鼓歌曲《勤俭节约不能忘》《党啊,伟大的共产党》《新冠病毒要完完》等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尤其是由他编导、作曲的《扬帆启航新征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切实提高镇巴民歌传承力度,田洪涛在工作中,积极开展民歌进学校、民歌进机关、民歌进企业、民歌进景区、民歌进社区“五进”活动和惠民演出,以实际行动大力宣传推广民歌文化。“2013年开始,共开展‘五进’活动10余场,每次教唱2至3首歌曲,惠民演出500余场次。”田洪涛说,大家学镇巴民歌的热情普遍高涨,每次受众都在500人以上。
如今的田洪涛,每天在工作之余,都会在他的办公室对学习镇巴民歌的传承人耐心教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渐渐对民歌失去兴趣,尤其一些年轻人为了经济外出务工,离开了民歌发展和生存的土壤,民歌传承长期在年轻人中缺失,就会面临‘断代’困境,”田洪涛担忧地说表示,即便一些年轻人会唱几句,对民歌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希望加大对优秀传承人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力度,充分调动传承人才的积极性,将具有代表意义的镇巴民歌进行简化和改编,编印成册,组织人员进行学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田洪涛履职过程中积极为镇巴民歌传承发展鼓与呼,围绕镇巴民歌传承发展先后提出多个提案。
“我很爱唱镇巴民歌,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也会为镇巴民歌传承继续努力。”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喜爱镇巴民歌,是田洪涛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我希望通过传承和努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镇巴民歌。”(记者 谢昊天 康斌)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