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庭德诗集《心灵的灯盏》

2020-08-28 18:33:41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到今年底,我认识王庭德就整十年了。也认真读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并写过评论文字。...

  到今年底,我认识王庭德就整十年了。也认真读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并写过评论文字。而等读了他的诗集《心灵的灯盏》,我才感觉认识到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他。如果说他的自传体报告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是他这个人在现实世界经历的自传,那么这本诗集《心灵的灯盏》,就是他的心灵的自传。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千丝万缕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往往在现实中难以发泄,一些往事也难以释怀。唯有文学让我解脱了许多难以言语的苦难和烦扰,我喜爱它并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感激世界上有这种事业,它使我赖以生存并完善充实了我的生活。”这应该是他心里话,是他真实的人生和文学写作上的感悟。常说的感恩之心,对于作家来说,就是对文学的感恩,就是对文学的热爱。身体的独特,对痛苦体验的独特,使得表达方式相应地也需要“独特”,诗歌的含蓄性、多义性,正好契合了他对“独特”的需要。写诗,是王庭德找到了他最好的文学表达方式。

  翻开《心灵的灯盏》读前几首诗,如《第一次》、《我太矮》、《人物》、《侏儒先生的小曲》等,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诗味,感受到了一个写诗者的真诚,比如《人物》,在几节诗中,分别写了不同的路人在初看到自己时的惊讶好奇,他是美女眼里的武大郎,一伙青年说他是土行孙,几个孩童说他是小人国,当他和一个漂亮女孩走在一起时,人们说这是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他疑惑“难道我仅像一个个书里的人物,难道我的样子不是我自己?”读着诸如此类真诚的语句,我觉得,这几首诗为此诗集奠定了一个品格,那就是真诚,对人对己的真诚,他不去为文造情,不屑去做虚假的煽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生失意者的情感补偿和精神慰藉。《写给一个炊饼》,把自己自喻成武大郎,诗中有情节,充满调侃与风趣的自嘲,是一个生活底层的卑弱者的生活瞬间写照。《三兄弟》以照片的形式写了三个小矮人的友谊,“我随时都带着这张合影”。《年龄的大人,现实的小孩》,“上帝为何创造大自然,为什么要编织生命,还要赋予它灵魂,让它出生成长成熟老去又死去,输出又收回,尝尽酸甜苦辣经历所有悲欢离合,他要收集什么来证明什么,繁殖一个什么伟大结果,用它们的肉体砖瓦,缔造一个辉煌的灵魂天塔。”这是对生命彻底的追问,这时候的王庭德,和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忧郁的王子一样,如哲学家一样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第二辑“我心飞翔”里大多诗,可以看出大多写于途中,或在火车上,或在长途汽车上,或临高遐想,诗情也随着距离的移动而在飞快奔驰飞翔或流动,像《傍晚》写他在火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朋友;《车是行礼箱》“人不过是一个被生活拍拍打打,踢来抢去的皮球”,“车是带轮子的行礼箱”;《晨》写了一个春天的清晨,作者要出远门。短短几句,含蓄而深情,在作者心目中,是把婶婶当母亲对待的。《初秋》“唯有身躯是自己的,它不过是乡中的过客”;《不辜负人生》这首诗直抒胸臆明快激昂,与自己对话、鼓励。他的诗也常选取自然界景物为意象,既有《雨》这样宁静的如同镜子一样照着自己内心的情思,也有《寒号鸟》这样动态的悲剧意象,也要“在飞翔中歌唱,在歌唱中飞翔。”《教室》这首诗,作者童年时有过两年在教室窗口外“蹭课”的经历,可以想到,当时的他多么想和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孩子一样听老师讲课,他求知识的渴望打动了有关方面得以让他免费入学,他也可以无忧无虑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了。在他童年时,那曾经的教室是一个快乐、神圣的场所,如他在几十年后这首诗中写的:“在这神奇的地方,托起了明天的太阳。”这首诗,把他此前的自传体报告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联系起来。王庭德也有许多充满奇思异想的诗,如同进入了童话魔幻世界,有着矮小身材的他就像一个小精灵,他想象力丰富、瑰丽、奇崛,如《十万万年》、《我的美神》、《我的音乐在哪里飞旋》等等,他矮小的身材里蕴藏着巨大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能量和创造力。

  爱情作为人类神圣美好的感情,永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如同哲学家兼文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的:“有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情感,左右了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抑制的深深的怜悯。”哲学家在这里是说他自己,但他也说出了普遍的人性。王庭德当然也有“对爱情的渴望”,这本诗集的第三辑“梦中的女孩”里的诗,大部分就是写他对爱情的渴望和想象。《什么时候》里写到“我要执著、满怀信心地追求,追求这种神圣、美好的爱的生活,永远不要停留。”《来》这首诗隽永、凝炼,“与其撕破悲哀,不如种下热爱。”《你的快乐,是我要的答案》是一首很美好的爱情诗,暗恋,也是一种爱情,作者暗恋的一个女孩,这首诗就是他送给这女孩的生日礼物。哲学家说,爱是创造爱的能力,爱是给予,爱是付出幸福和牺牲,爱就是让所爱的人幸福。在写这一首诗时,作者感受到了幸福的爱。“你的快乐,是我一生的追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英子》这首诗中写到的女孩英子,和《教室》那首诗描写一段往事一样,在作者的《这个世界无须仰视》里也出现过,可以算作是他的初恋吧。诗,本身就是爱的语言。从本能生理之爱情,上升到大爱、博爱。

  在“一瓣心香”这辑里,有一些很短小凝炼的小诗,如《照片》、《画你》、《秋天的情怀》,有《你来了春就来了》这样充满了欢快情绪的诗,有《诗人见林》这样怀念童年生活中朋友的真挚文字,有《一件毛衣》这样睹物思人的感恩情怀的即兴流露。这些诗都比较短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它们是蕴含饱满的好诗。如果让我给他此后写诗提点建议的话,我会建议他:可以多写点短诗,哪怕两三行,哪怕一两句。可以理解,因为被现实生活所迫,诗人没有余暇来锤炼文字,他的诗更多的是抒发倾诉,是一吐为快。这就可以理解了,此诗集中,篇幅稍长一点的诗为什么稍多一点。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这本诗集中那些短小的诗。短小,并不妨碍意蕴的深长和情感丰富的表达,比如《母亲》这首同样短小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春节放假,没有了父母的故乡在游子心中是凄凉的,“那朵漂浮的云是您,在天上搭起枯槁的手来张望,我离开没了家的家乡在外流浪。”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那首蒙古族歌曲《天堂里的额吉》,也想起了我自己近二十年前离世的母亲。

  如诗人给我透露的,这些年他写了有三百多首诗,这次出版机会收录到这本诗集里的,约占一半。我注意到,这本诗集中的每一首诗,并没有注明写作时间,我猜想原来的诗稿上,是注有时间的,他把诗当作日记来写的。当然,对于这些诗,他是会想起写这些诗时的情景的,他会想起过往的生活的。有些诗,别人或许暂时不易读懂,这也关系不大,这些诗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保存了鲜活的记忆,他用文字为自己曾经的生活的情感历史,建立了一个私密的个人空间。他也公开透露过,他正在写自传性报告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的续集。我以为,他写的这三百多首诗似乎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内容,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外记忆,都是即将去写的这本书的丰富素材,他要做的,只是选择、提炼和升华。从文学史“经传”的“传”这个字的本义来说,也许可以说,王庭德的自传体《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及其续作,都是他的诗歌的“传”。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他的诗歌。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个他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才情,在诗歌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的问题。

  读王庭德许多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苦难一词,尽管他在诗中很少提及这个词,他是一个吟唱苦难的歌者。有作家曾感慨说,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一个苦难。王庭德现在出版了两本书,而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一个苦难的品尝者,他像所有的作家一样,把他经历的苦难隐藏在他两本书后面。他现在图书馆工作,他每天面对着数万册图书,是否会有一种历过苦难的豪迈感?“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那些曾经的苦难,现在的他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是生活的象征,没有了苦难,也就没有了生活。我想,王庭德有了在图书馆工作这个稳定的工作,也只是安妥肉身、现实生活的必要条件,为他写诗、为他从事文学写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以前为生存而奔波,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想不到他安定下来要读书时,竟然一下子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有作家曾说,他能想象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模样。王庭德曾写过《教室》一诗,那么,他现在的工作的地方,就是因为当年的“教室”,才有了现在的“图书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图书馆也可以是另一种“教室”。图书馆,是世界的浓缩版,是世界的象征,图书馆曾走出过博尔赫斯这样的世界级作家。

  我想,他会在工作之余大量读书的。当然对他来说,读有形的书,更要读社会人生这部无形的大书。写诗、写作,也是一种阅读,读自己的内心,读人生,读这个“无须仰视的世界”。写诗的王庭德,是幸福的。(杨柳岸)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王庭德诗集 心灵的灯盏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