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婧
新年里,除了吃喝玩乐,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儿,莫过于领压岁钱。压岁钱承载着怎样的岁月故事?我们听听三位过来人说其背后的“年味儿”。
最盼过年吃个白面馍
蒲利珍今年60岁,年幼时因父母工作忙,自小跟着奶奶长大。“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没穿过新衣服,最期盼过年能吃个白面馍。”回首往昔,蒲利珍感慨万千。
“我记得每到年三十晚,我们小孩子都排队给奶奶磕头,看谁磕的声音最大就领的钱最多,我总磕不响,最多只能挣二分钱,但也很开心。”蒲利珍说,那时虽然钱不多,收到的也多是分分钱或角币,但自己还是十分珍惜,把钱包在手绢儿里,装进棉衣口袋,“领了压岁钱就盼着货郎来,好买个豆豆糖或两根头绳。”
如今,令蒲利珍最高兴的就是,晚辈听过自己儿时压岁钱的故事后,每年都很认真地给长辈磕头,感恩老辈之恩,家风就这样传了下来。孙辈还会把压岁钱交由父母保管,把钱用到缴学费、买学习用品等真正有用的地方。
又渴又饿也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我们小时候也有压岁钱。大年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新鞋新袜子,就开始给家长拜年了,长辈便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年近七旬的郭晓霞老人说,记忆中的压岁钱一般只有一两角,而家境贫寒的孩子是没有压岁钱的。
有一年过年,郭晓霞领了压岁钱后,就和小伙伴们去公园玩。她还记得,当时公园里有卖糖人卖米花糖还有卖小玩具的,很是热闹,可一群孩子在公园玩了整整一上午,又渴又饿也舍不得花掉一分钱。“回到家中,母亲看我的压岁钱没花出去,还夸我懂事。”说起儿时的经历,郭晓霞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郭晓霞的孙子都12岁了,她每年给孙子1000元的压岁钱。“我们给孩子的压岁钱虽然看似挺多,但并不是让他们拿去挥霍的。”郭晓霞说,她给孩子的压岁钱都单独存着,留给他们上大学用。
随着压岁钱数目的“水涨船高”,郭晓霞也有些担心。她说,不给孩子发压岁钱,好像没有过年气氛,给了又担心孩子间相互攀比,从小养成乱花钱的毛病。在她看来,孩子的压岁钱最好交由大人代为保管,大人也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有计划地使用压岁钱。
留下压岁钱买喜欢的书
“我们小时候,压岁钱特别少,也就几毛钱,但心里还是很高兴。我会把压岁钱放进存钱盒,攒到一定数目就买小人书。”侯晓岚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盛行《红灯记》《江姐》等样板戏,当身边的男孩子领了压岁钱买洋片、弹球之类的小玩具时,她却用压岁钱买了有关样板戏的书。
虽年近六旬,连女儿都早已为人母,但侯晓岚还在坚持每年给女儿女婿发压岁钱,因为在她看来,给晚辈发压岁钱就是图个吉利,至于钱数多少并不重要。
侯晓岚认为,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不宜太多,应该通过攒压岁钱的方式,让孩子从小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在她家,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在学习上。“我女儿小的时候,压岁钱总交给我,我就给她攒着,最后添了些钱买了一架钢琴。”
《各界导报》 2019年02月18日 第4254期 第四版
编辑: 陈晶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