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凌燕 记者 高三宝
近年来,黄蒿界镇马季沟村抢抓“三变改革”的政策机遇,根据中央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思路,达到了村集体经济规模壮大、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的“双赢”效果。
“我一个亲戚在银川种植草坪,说这个很赚钱,”马季沟村百亩草坪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新荣说起种植草坪的初衷。“种植草坪的基地在榆林这还是独一份,每亩成本在2千到3千元,能卖5千元左右,收入可观。”
“这片草坪地以前都是撂荒的土地,只长些沙大王了什么的,没有经济收入,推平后成为村集体土地承包出去了,有153人参与承包地分红。”马季沟村村支书冯秀海介绍道。“土地承包出去种植草坪后,不仅美化了当地的环境,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百亩草坪只是马季沟村将土地集中连片收回集体经营管理的一个缩影。2017年,马季沟村确定为全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党建领航,改革助推,统分联动,村社双强,共同小康”的改革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结合。
2013年11月,马季沟村党员白生富将自己承包的荒地、林地200多亩全部交回村集体管理,由村组实施完成了243.9亩的土地开发项目,归村小组集体管理经营,人人有份。白家沟村小组的做法,引起了全村群众的广泛关注。其他各组群众纷纷效仿,自发地开展集体统一经营的探索和实践。2017年4月村民代表杨建峰在杨家沟组村民大会上将自己因儿女多、多分的承包地和柳树700棵,全部无偿交回集体,为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起到充分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7年5月,马季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下设马季沟、杨家沟、冯家沟、打雁峁、鲁家湾、白家湾、阳洼窑七个分社。选举产生总社、分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股权设置原则上设:“人口股”、“耕地股”。“耕地股”享受对象以第一轮土地承包人数的耕地为基数,根据清产核资的土地登记结果,原有分地人口和现有人口按比例入股。根据脱贫攻坚的需要,设立精准扶贫“资金股”,待贫困户脱贫后,退出“资金股”。
收回集体经营后,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鲁家湾村小组集中连片的1460亩水地,通过机耕、机播、喷灌等措施的利用,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2014年至今,村小组集体每年收回承包费32.7万元。
土地集中管理经营后,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行,农业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集体经济逐年壮大以后,贫困户从集体经营中分配到有保障的红利。鲁家湾村小组精准扶贫户鲁加业,4口人,去年集体分配每人2324元,加上种地、养羊收入大大超过了贫困人口人均3015元的标准。全村外出90户,456人,这些人的承包地归集体管理后,可以安心在外生产生活,解决了外出户土地撂荒及土地稳定收益问题。
百亩草坪、百亩瓜田、百亩向日葵田、百亩胡萝卜种植基地、百亩玉米地……集中连片的土地一望无垠,丰收季节,置身马季沟村的田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马季沟村的“三变”实践为靖边县破解发展的“土地瓶颈”指明了方向,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靖边“三变”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