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积极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10月24日,在2018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梁平,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物理环境检测室主任温香彩,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建言。
打赢白色污染治理战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以塑料为代表的白色垃圾,来源复杂、涉及面广、降解时间长、危害程度大。”梁平表示,打赢白色污染治理战,生产、流通、回收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应该发挥好政府、企业、使用者三方面的主体作用。
梁平说,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标准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塑料产品的生产,提高行业环保进入门槛,出台专项治理方案,采取征收环保税、替代品押金制等措施引导减少塑料产品使用,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探索垃圾分类有奖制,提高废旧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白色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管好塑料袋的使用,政府、企业、使用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梁平建议,要逐步构建防治白色污染长效机制,完善白色污染综合治理体系。鼓励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探索可循环、可降解塑料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更加环保的替代原材料。加大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规模品牌优势的企业扶持力度,淘汰一批工艺落后、环境污染大、产品质量差的作坊式塑料生产企业。
“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推动城镇居民日常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梁平同时建议,对农业、农村等塑料垃圾污染的重灾区要加大环保可降解地膜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大对农民选用环保塑料产品的补贴力度,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加快乡村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和建设。
清除整治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黑色”增长
“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清除、整治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黑色’增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物理环境检测室主任温香彩说,“散乱污”企业已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成为一些区域的主要污染排放源,对环境质量有很大影响。
温香彩表示,“散乱污”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利润”的“黑色”经济。这些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工艺差、管理乱、污染重、隐蔽深、易反弹等特点,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企业生存空间。
温香彩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对“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存在“运动式”“一刀切”现象,“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与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等重点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联动机制不完善,无法形成执法合力,综合整治工作缺乏长效推进机制,存在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现象。
温香彩建议,要加大排查力度,分类施策,优化整合搬迁,严防虚假整改和污染反弹;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与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等重点工作相结合,狠抓企业综合整治;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快推动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对“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的长效推进机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和已取缔“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
绿色发展是全方位的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绿色发展不是简单的发展绿色,而是全方位的绿色转型发展,进而形成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全新格局。
潘家华认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冻结”发展不可取,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要绿色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但更需要技术革命。”潘家华以治理雾霾为例强调,必须要找到霾之源泉和治理技术,如果有些雾和霾是自然现象,不可能也不必要“根治”,而是要制定科学和谐的标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绿色互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治理格局。
潘家华表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可以输出绿色,推进全球绿色发展转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输出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技术与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共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绿色治理格局中,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球生态文明转型。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