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脱贫攻坚工作巡礼
绥德县白家硷镇马家砭日光温室大棚产业园区
绥德县石家湾镇胡家墕村 五户联养的养羊场
□记者高三宝许鹏
绥德县是国家吕梁山特困片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10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080户69363人。近年来,绥德县把高质量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以“党建引领全局、脱贫统揽全局”为总体思路,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577”标准,加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设。通过“党建+精准扶贫”、“十一个产业扶持新模式”等具体工作举措,在册贫困人口降至14515户3379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3%。
从2018年8月15日起,绥德在全县范围启动了脱贫攻坚倒计时机制,深入开展了干部作风整治活动,动员所有力量投入攻坚决胜工作。由组织部门、纪检部门、扶贫部门分别牵头进行督导检查,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各项薄弱环节全面出击,全县“两对两补”工作成果显著,目前大部分脱贫退出指标已达标,在考核验收前可全面高质量完成。
崔家湾镇西兴村志智双扶构筑和谐村落
初入西兴村村委院落,能够明显感到与其他村委不同,干净整洁、和谐共处是很多人对这个村子的第一印象。西兴村在村委设立了新民风办公室,昼夜开放,免费提供热水、茶叶、纸杯,办公室内还可以免费给手机充电、提供急救药品,村委会还出资购买了一台洗衣机供村民免费使用。
村民薛庆友告诉记者,“村委会每天都有人值班,只要有村民来村委会都能够喝到免费的茶水。”每天晚上,村里都会组织村民扭秧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干部在微信群发布视频,给在外的人员传递亲情。为防止群众夜晚出行发生意外,村集体挤出经费,为每户发放了手电筒。另外,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认真开展道德评议会,对村里的好人好事进行评议。
西兴村由顾家畔、枣茆、李家寨、崔家坪四个村合并而成,232户5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30人,在册26户52人。西兴村村委会认为,扶贫应该先扶志,让村民树立“贫困不光荣,勤劳可致富”的理念,切实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才可以让村民脱贫致富。
西兴村一直在村里推行“乡愁”文化,很多在外打工的游子经常会向村集体捐资捐物,供留守村里的老人们免费使用,现在村里争当贫困户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饮酒闹事的少了;争做好事的多了,真正起到了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白家硷镇马家砭村“移民+产业”融合发展
白家硷镇马家砭村全村128户465人。2017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占全村总户数42.2%;贫困人口163人,贫困发生率35%;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乡村空心化较突出。2016年,该村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项目,目前即将分房入住,解决村民居住难问题。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目标,2017年该村通过实施“三变”改革,通过合作社模式在集体机动地上建设了日光温室大棚产业园区,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集约化经营发展之路。
合作社由全体村民组成,为集体经济性质,法定代表人是村支书马士江。合作社为该村落实各项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的主体,也是发展产业的实施主体,通过发展整村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目前该村已利用移民搬迁房顶实施完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该工程由榆能公司投资建设,布设光伏片2500多平方米,前五年由投资方和村集体分享光伏发电收益,收回投资成本,五年后全部收益交与村集体。正在实施的现代日光温室大棚园区,建在该村近年治理盐碱地新增的180亩下川地集体机动用地上,共建设95座日光温室大棚,改变之前三年一分、各自经营的模式,统一收归村集体,聚零为整,发挥土地的集约化优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石家湾镇胡家墕村“五户联养”助推产业发展
石家湾镇胡家墕村位于绥德县西北,距绥德县城约25公里,是石家湾镇地势最高、最偏远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致富渠道少,成为长久以来困扰胡家墕村发展的主要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政府大力推动该村产业发展,积极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推广黄芪种植、五户联养等产业项目。五户联养模式即五户贫困户为一组,集体合作,抱团取暖,互帮互带,通过该模式每组可获得产业扶持资金10万元用于修建圈舍,购买牲畜、饲料等设施设备,并且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及生产劳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村民胡丕德与另外四户贫困户成立了一家养牛合作社,五户村民轮流照看牛舍,“谁家里有事了就打声招呼,让其他人来照看,这样各家家里有事也不会耽误。”胡丕德告诉记者,县上畜牧局的人和镇上防疫站的人都会经常来给他们进行养殖指导,解决了他们好多后顾之忧。
据石家湾镇镇长郭爱军介绍,胡家墕村在全村75户贫困户中建立起了“五户联养”的模式,新建舍饲规模化养殖场15座,其中养羊场12座,养猪场1座,养牛场2座。“五户联养”这一产业规模的实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打造品牌、产业化发展和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抵御了市场风险,保护和调动了联养户的积极性,同时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薛家河镇雷家峁村土地流转带动整村脱贫
雷家峁村经“四议两分开”程序,99%的村民同意土地流转。村民每人有0.5亩自留地,剩余5000亩由村委会与陕果集团共同开发,流转期为25年,每亩租金为55元/年,每年租金收入13.75万元,25年累计收入343.75万元。治理出来的5000亩高标准大苗山地苹果,一半由陕果集团经营,另一半2500亩由村集体托管陕果经营。村集体经营收益按30%归村集体合作社(其中10%的收益用于合作社的日常办公经费),70%的收益分配全村村民。在雇工雇劳时,要优先雇佣本村村民和本镇贫困户。经预估算,2500亩苹果每年收入1200到1500万元,每年5000亩劳务输出近1000万元。资产入股和经营分红和劳务收入合计本村年人均收入约1.6万元。不仅贫困户短期长效收入有了保障,村集体经济和其他村民收入也得到了保障,真正做到了“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长效目标。
据薛家河镇镇长许文元介绍,为了使该镇689户未脱贫贫困户实现短期收益、长期增效、稳定脱贫,该镇与陕果集团合作,计划将未脱贫户全部通过政府配套产业资金5000元/户,配股陕果集团雷家峁果园基地,并发放每户1亩果园的股权证书。贫困户在前三年享受由陕果集团以入股5000元基数的40%、15%、15%保底分红,并优先务工,解决贫困户短期收入问题。第四年起,所有果园以集中连片的方式托管给陕果集团管理,年终陕果集团以亩产收益值按照1:1比例与股民分红,共计25年,贫困户零风险。而且在劳务雇工中,优先+长期雇佣入股贫困户。预估算,产业配股分红和劳务雇佣两项,全镇贫困户户均收入5000元至7000元。
编辑: 陈晶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