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宜设立忠烈将士子女教养特院始末

2023-08-28 08:52:1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

  抗战时期的张子宜

  □ 李连源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北平、天津、上海等重要城市相继被日军侵占。在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下,大片国土沦陷,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踊跃参军抗击侵略,许多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河山。

  残酷的战争不仅夺去了成千上万军人和平民的生命,还摧残了一个个圆满的家庭,使众多因战争而失去庇护的抗日将士子女陷入无依无靠的境地,或流落他乡,或流浪街头。这个状况被心存大爱的人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西安孤儿教养院院长张子宜先生更是心急如焚,他想用孤儿院这个有着16年运营经历的场所,尽可能地帮助到这些为抗日而浴血奋战将士的子女,遂有了创办忠烈将士子女教养特院(以下简称“特院”)的想法,他为此殚精竭虑。

  与张子宜同样忧国忧民、有着大善济世胸怀的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此时也把目光聚焦到关怀抗日将士子女这件事上,两人为此多次见面或书信进行商榷,最后敲定在当时已有的西安孤儿教养院本院设立“特院”。

  1937年9月20日,李仪祉致孤儿教养院张院长子宜函:

  子宜院长仁兄鉴:

  前承面示,欲收养抗战将士孤儿,甚为钦佩。兹代拟办法数条,请加指正,如系可行,请即为筹备,弟可在报上,代为鼓吹也。

  此上

  并问刻安

  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

  两人确定了设立“特院”的想法,为名正言顺,李仪祉亲拟了六条“办法”,以有章可循。

  西安孤儿教养院设立“特院”办法

  一、西安孤儿教养院(以后简称本院)为辅助国家教养忠烈将士子女,本院内特设抗敌将士子女教养特院(以后简称特院)于本院内

  二、特院暂时收以百名为限,以后本院有力时再行扩充

  三、凡在前敌抗战以殉国将士之家属,愿将其子女送入本院代为教养者,须经下列之手续:

  甲.填具声(申)请入院书

  乙.声叙子女之父姓名、籍贯、履历及抗战事实

  丙.取得所隶部队官长或本省官厅之证明文件

  四、本院对于所收此项子女,待遇甚优,并悉心加以教育,俾其成才

  五、以后国家对于殉国将士遗族之教养有通盘筹划时,本特院所收子女可由本院介绍转入遗族学校

  六、社会人士对本院此举热心赞助,随时捐款以资扩充者极为欢祷

  如今再看这个“办法”,虽然感觉简陋,但彼时却是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危急关头显得尤为可贵。“办法”简陋,却有条件、有承诺、有步骤,可谓事无巨细,同时对大后方支持抗战作出表率,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张子宜一边向省府备案,一边寻求社会援助。1937年12月3日,省府致函西安孤儿教养院:

  迳启者顷接

  来函附送忠烈将士子女教养特院办法一份 贵院适应环境需要惠及烈士遗孤义举热忱至深赞佩特此函复即希

  查照此致

  西安孤儿教养院

  陕西省政府启十二月三日

  此函于12月11日送达。

  12月5日,《西京平报》“孤儿院长张子宜筹设 忠烈将士子女教育院 办法拟妥省府业予备案”的消息一出,即引起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积极响应。人们纷纷捐款给张院长以支持,但无奈彼时国运不济、民生凋敝,所捐甚寥,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张子宜办好“特院”的信心。

  张子宜是一个心中装着大爱的人,他言必行、行必果,且事必躬亲,雷厉风行。他一边向省府致函,一边寻求社会援助的同时,便着手“特院”的安排,他让孤儿院职工打扫闲置校舍,随即开始接纳抗日忠烈将士子女。也就是说,忠烈将士子女教养特院于1937年底(一说11月)在西安孤儿教养院内设立并开展工作。

  边报备、边募捐、边接收忠烈将士子女,这事只有张子宜能干得出来。他除了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为孤儿和烈士遗孤不避艰难,不惮劳苦的赤诚之心。为了“特院”的孩子们有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书信一封给冯玉祥,向这个“布衣将军”陈述了自己的困境,希望得到他的支持。1938年4月,冯玉祥收到张子宜来信后,迅即回信并捐款。

  在张子宜先生一生的慈善实践中,因善于募捐,且多向军政要员募捐,因而被人们戏称为“民国最大叫花子”。

  《西安孤儿教养院之过去与将来》所记捐款在百元以上者芳名表所列80多个人和单位中,赫然写着:

  冯焕章司令前后捐洋九千元

  于右任院长前后捐洋三千六百元

  ……

  宋哲元主席捐洋二千元拨房三十八间

  石敬亭主席拨洋七千八百元

  ……

  上述笔笔捐款,足见子宜先生创建和经营西安孤儿教养院及“特院”确实难乎其难,非社会各界慨施援手难以成事。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地难民、孤儿大量涌入陕西,仅1936年一年,西安孤儿教养院整批收容流陕孤儿3次,当年孤儿总人数超过400人,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孤儿院又增添了繁重的困难和负担。

  自1937年9月起,就有日军飞机频频飞临西安上空,从事侦察活动,11月开始轰炸西安。1938年,日本飞机加大对西安的轰炸力度,孤儿院的孩子们三天两头跑警报、钻地道,几乎每天都上不了4个钟头的课。

  为躲避空袭,张子宜带领全院教师和孩子们搬迁到南郊的新开门村,借用村中的庙宇和祠堂给孩子们上课。然而,仍躲不过日机轰炸。张子宜认为抗战不能速胜,由于右任(孤儿院名誉院长)筹款五万银元(国民政府行政院拨款),精业公司歇业分给张子宜1万8千大洋,又募集了3万多大洋,共计10万多元大洋,于1939年12月建成占地60余亩、环境优美又安全的长安县太乙宫新院址。至此,西安孤儿教养院(含“特院”)师生、教职员工等全部迁至太乙宫新院。

  抗战期间,于右任亲临太乙宫孤儿院新址视察,对张子宜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护国家未来,培养民族新生的幼苗,担当如此神圣使命,给予高度赞扬。

  在太乙宫的日子里,西安孤儿教养院虽远离了日本飞机轰炸,但国运维艰,政府、民间等善款锐减,即便城内有部分房产出租,在当时时局也很难收到租金,有些一直拖到抗战胜利后。

  八年抗战,全民忍辱负重,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抗战,一边是子宜先生不辞辛劳,精心照顾男女孩童暨抗战将士眷属,为他们的生计和教育奔走,甚至乞讨,这种慈善、仁爱、持久,非常人难以做到。

  1937年10月,张子宜将150名青年孤儿,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送往陕甘宁边区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孤儿院所收的抗日忠烈将士子女,由本院介绍转入南京遗族学校。

  西安孤儿教养院忠烈将士子女特院的设立,虽然仅8年时间,却贯穿抗战始终,因年代久远,所留文字非常有限,正如张子宜1962年在《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之动机与经过》一文中说的那样:“在抗战期间,多次迁移地点,文件卷宗,很多散失,无从参考。关于儿童教育工艺各方面,没有作出有系统的记载,所以我很抱歉。”虽然如此,但建立“特院”却客观存在,此举不仅是社会慈善,更鼓舞了广大抗战将士的士气,对抗战的最后胜利也不无裨益。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抗战 卢沟桥事变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