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山峰蕴育四座诗峰

2023-08-14 08:52:39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令人神往的生活“在乎山水之间也”。登山临水,可以激发文人墨客的激情,写出一篇篇气势磅礴、意境悠远的诗篇。其中,四位著名诗人因山峰引发才思而留下的杰作,余味悠长,值得好好品读。...

  □ 曾德超

  令人神往的生活“在乎山水之间也”。登山临水,可以激发文人墨客的激情,写出一篇篇气势磅礴、意境悠远的诗篇。其中,四位著名诗人因山峰引发才思而留下的杰作,余味悠长,值得好好品读。

  首先说说李白的登山之作。

  用现在流行语讲,大诗人李白绝对是一个骨灰级“驴友”,游历名山大川后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在其众多名篇中,有一首传唱度不算高的佳作,其意象之高远绝不逊色于其他作品,它就是《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说起中华祖脉秦岭,人们都很熟悉,而它的主峰太白山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比五岳名气小,甚至比不上四大名山,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青藏高原以东最高山峰的地位。《水经注》有云:望之浩然。这样有气势的山峰,必须有佳作才配得上它的神韵,诗仙李白的这首诗可担此重任。

  此诗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的情感、理想与一幅有着浩瀚的星空、抹着夕阳余晖的山峰画面交融在一起,诗人自己则在这天地之间长袖飘拂、自由升飞,意境高远、寥廓。特别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想象瑰丽、气象万千,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得到完美的呈现。

  再说说杜甫的望山之作。

  泰山乃五岳之首,也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众多描写泰山的诗词中,杜甫的《望岳》可谓冠绝古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放眼天下的豪情壮志。

  从题目看,诗人写这首诗时还没有登上泰山,但通过一个“望”字,将泰山之高大岿巍展示得更为透彻,可见诗人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之精妙。

  用现代科学手段测量,泰山的海拔高度是1545米,远低于太白山主峰的3771米,但仍让古人感觉到在名山中最为魁伟,这就是相对高度给人的视觉差。齐鲁大地的海拔相对较低,突兀高耸出一座泰山,远高于周边山峰,自然气势恢弘。而太白山挺立在秦岭诸峰之间,和周边山峰的相对高度差没有泰山与周边山峰大,所以古人并不认为它是最高的山峰。这样,泰山雄踞各大名山之首也就理所当然了,所以就有了杜甫借孔子的意思而幻化出的神来之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不仅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宏伟,更巧妙融入了象征意义,暗含了诗人追求理想的信心和决心,可谓气魄宏大。

  其次说说王安石的阅山之作。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为官任满返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一说是绍兴),听说有个飞来峰,于是顺路访名山,求灵感。这座并不算高的山,因为有坐落其上的“千寻塔”,所以让诗人获得了与自己理想共鸣的灵感,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般登山游览之作在于对山的鉴赏和感悟,但王安石另辟蹊径,不去写山,而是将着力点放在山顶的那座宝塔上,这是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和地位息息相关的。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满满,正是可以施展才华的好年华。他特别强调古塔的高度,这座塔是周边最高的建筑物,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遮挡住这座塔,一种豪情油然而生,自然引出了全诗的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大气磅礴,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虽然当时王安石尚未被朝廷重用,但他坚信自己身怀经国济世之才,他的智慧和品德已达到“最高层”,在这个时代必将大有作为。

  山高人为峰,只要肯登攀,再高的峰,终究会被人踩在脚下。王安石借登飞来峰之“千寻塔”,以塔喻人,以诗言志,直抒胸臆,他登的是山,阅的是塔、是人,胸怀的是天下,表达出了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达到了气势与哲理至臻的境界。

  最后说说苏轼的品山之作。

  苏轼被贬黄州遇赦北归,顺道游览庐山。此时的苏轼,经过乌台诗案和黄州深思,已经脱胎换骨,不仅写出了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雄文,而且创作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众多震古烁今的诗词名篇。游历庐山时他心情十分舒畅,但有不少古贤的诗词名篇在前,要写出不一样的妙趣,何其之难。苏轼不愧为千年一遇的大才,他在游历庐山一路景色后,写出了这首思致渺远的名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把在庐山见到的奇景,与自己四十几年来的人生感悟相结合,生发出了这首深含哲理的诗。与其说他是在赏庐山,不如说他是在品庐山、品人生。

  苏轼在长期宦海生涯中,经历了对王安石新法从全盘否定到觉得新政也有其好处的转变,可见苏轼是一个善于思考、人格独立的真君子。这样的人,虽然不一定为时代所容纳,但“真金不怕火炼”,时间越久,他的人格魅力越为人称道。他对事物的看法,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所以他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著名学者林语堂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十分贴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从自我肯定方面下笔,说明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从否定方面发力,说明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后者更深刻、格局更大,意境也更高远。

  文学的厚度最终要靠历史的深度来检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一时的热门文章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只有那些思想深刻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检验,历久弥新,成为穿越时空的名篇。这四首名诗,都是作者亲临名山有感而发的心声。山不在高,有内涵则灵。这些山,因为有了这些著名诗篇,也就更著灵气。这些诗,也因为这些山峰,而成为了一座座诗峰。山和诗、诗人和哲理在机缘巧合下,实现了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成就了影响深远的经典,这是山水之幸、诗家之幸,更是后世读者之幸!这些璀璨的诗篇,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作者系榆林市政协主席)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山峰 李白 曾德超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