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类优秀奖:以梦想为伴 与时代同行

2025-01-06 21:49:25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自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十岁那年的一场大病,将我推入无声世界的深渊。耳不能听的我,不得不离开校园。...

  作者:赵林祥

  自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十岁那年的一场大病,将我推入无声世界的深渊。耳不能听的我,不得不离开校园。父亲早逝后,我和小脚母亲相依为命,尚未成年的我不得不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既要打工挣钱养家,又要忙于责任田的春种秋收,沉重的生活重担,像磨盘一样压得我一度喘不过气来。

  还在上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一直记在心里。在农村艰苦的生存环境里,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书。长期阅读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学识,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我开始寄希望于学些知识、自食其力有所作为。1984年,村党支部看到我年轻好学,就推荐我担任了村级团小组长。有了用武之地,我全身心投入到了共青团的工作中,带领团员青年义务植树、打扫村街卫生、整顿村容村貌、发动团员青年照顾村里孤寡老人、帮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我自己首先带头常年为村里双目失明的吕奶奶打水劈柴、清扫院子、拆洗被褥,还帮助她家收种庄稼,做了许多群众看得见的实事,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两年后,我升任村团支部宣教委员,在积极协助村委会搞好各种宣传活动的同时,我自觉承揽了全村五块黑板报的出刊工作,坚持一月更换一期,以此为阵地宣传党的农村改革政策,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推广农作物良种和科学种田方法。随后,我争取了团县委支持,创办了村级团支部图书室,收集各类图书500多册,为团员青年提供了学习阵地。接着,我组织有特长的青年人,成立了村团支部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每年带队参加县、乡文艺演出和篮球比赛,多次在乡镇汇演和篮球比赛中获奖。这些丰富有益的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偏远乡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经过10多年基层团干的历练,我积累了一定的村组工作经验。1995年,我被群众一致推选担任了小组会计,还被村党支部列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1997年7月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2年,在村级换届中,我被群众选举为西三组村民组长、兼党小组长,从此走上了为民服务的村干部岗位。

  若要富,先修路。刚担任村民组长不久,适逢县交通局修建穿村而过的大枣公路。接到上级通知后,我立即行动起来,动员沿线村民大力协助公路建设,沿线住户主动挖树填沟腾地方,为施工方提供便利。接着又发动各家各户拾石头、砸石子,铺设土质路基。同时拓宽、整修了村内四条街道,为公路两旁栽植了绿化林。村子通了班车后,外面的小商贩纷纷进村,收粮收猪收破烂,村民走州过县外出打工挣钱,活跃了乡村经济,增加了群众家庭收入。

  电力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引擎。2004年,县上实施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工程,由于农户居住分散,村级小组家底薄弱,国家投资的农电建设项目,需要受益方集资一部分资金。全村9个村民小组因为收不到集资款持观望态度。我经过慎重考虑,征得群众支持后,把小组集体遗留财产,五间塌了半边的废弃库房,折价7000元卖掉,用这笔钱作为首批启动资金,在全村第一家开始了电力整改施工。为了加快工期,能帮群众省下集资款,我死缠烂打与施工队协商后,组织三组20名青壮年成立了整电队,承揽了挖坑、栽杆、转运电力材料等活路。用所得的劳务费省下了全组村民应摊的集资款,还通过跟着施工队为其他小组挖坑栽杆,让群众挣了不少钱。在我们组的带头下,全村很快完成了电力提升整改工程,还同期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乡村亮化。

  2008年初冬,村委会争取到国家人畜饮水改造项目,准备打机井安装自来水,彻底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难问题。打井首先要选址,县地下水工作队的专家连续考察了9个村民小组的地理位置,最后将井址选定在我们西三组的北原上。这项工程要圈地建井场、盖水泵房、栽电杆、拉线路,需永久占用半亩多农户的责任田,按政策属于公益性无偿占用。因这个问题,遭到了三组村民的一致反对,镇村干部扎住在三组,主持召开了三次村民大会,因为牵扯到占地赔偿资金无法落实,每次会议都是无果而终。眼见天气越来越冷,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挨家挨户给村民做说服工作,并主动找村委会提出,把井址放在我家的半亩责任田中,牺牲了个人利益,确保了全村饮水工程按期开工。当年冬天地表封冻前,全村9个村民小组,860多户3000余人,千百年来头一回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脱贫攻坚,残疾人一个不能少。我家是村里少见的双重残疾人家庭,妻子下肢重残拄着木拐行走不便,为了让她走上自食其力之路,家境刚有点好转,我就在门前盖了一间小瓦房,创办起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卖部,交给妻子经营打理,乡亲们再也不用搭车进城买东西,方便了群众生活,让头脑灵活的妻子也有了自主创业的领地。小卖部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我借此趁热打铁,以小店为阵地,把家中多年积存的2000多册书刊报纸摆出来,供村民免费阅读,自发创办起当时全县第一个“农家书屋”。方便了群众读书看报,为村民了解国家政策,查询致富信息,学习最新科学种养技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以高尚有益的精神食粮占领党在农村的文化阵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战,奉献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消息传开后,岐山县残联、县图书馆、县妇联等相关部门,分批为农家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图书,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送来5个书柜。经过10多年不断地发展壮大,2012年农家书屋图书存量达4000多册,吸引了四邻八乡的群众前来借阅,在偏远乡村率先树起文化扶贫的旗帜。这个事例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4年4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我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在无声的世界里,我30多年如一日,扎根家乡农村,用知识弥补残障的缺陷,边学边干,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冲锋陷阵,带领干部群众,兴修村路、整改电网、硬化街巷、改善人畜饮水、完成土地确权、建设美丽乡村、流转耕地上千亩……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建成村容整洁靓丽,群众安居乐业,村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奋进的人生没有止境。2020年秋,我应聘出任岐山县残疾人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在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我通过调查摸底,把全县擅长制作非遗皮影、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12名农村残疾人组织起来,通过提供场地、资金帮扶、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扶助他们从事手工艺品制作,传承非遗文化。4年多来,服务中心先后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剪纸、刺绣、脸谱、丝网花、编织、串珠摆件等非遗项目培训班15期,培训各类残疾人260多人。由服务中心把残疾人制作的工艺品统一收集,进行精心包装后,通过实体店上架、网络推介、景区布展销售等多种形式,卖到了全国各地,实现了非遗工艺品价值最大化,帮助残疾人居家创业增收,解决了10多名残疾人就业问题,年均为残疾人创收2万多元,辐射带动全县100多名残疾人,长期从事非遗制作传承。

  如今,年过花甲的我,依然怀揣着不老的梦想,于无声处显身手,行走在繁荣残疾人文化艺术事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光荣道路上。

  作者简介:赵林祥,男,中共党员,一级重度听力残疾人。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40年来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出版小说散文150余万字,先后30多次获奖。著有长篇小说《理事长》《西安是个坳》《布谷声声》等7部,其中长篇纪实小说《爱不流泪》2014年获陕西省慈善文艺创作一等奖;短篇小说《村口一棵皂荚树》2024年获陕西省群众文艺创作大赛一等奖。先后荣获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自强模范、陕西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现任岐山县残疾人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为陕西省作协会员,岐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残疾人 无声 农村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