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部分出版著作)
作者:袁延峰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航行者,以各自的姿态,驾驭着生命的小舟,向着心中的彼岸奋力前行。我,一个听障残疾人,能在这条航道上,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帆,凝聚奋进力量,三十几年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依赖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与许多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当然,也靠自己的不懈与坚持。
20世纪70年代初我生于陕西宜川县一个小山村,13岁那年冬,一场意外的感冒高烧,导致我从此与有声世界隔绝。从那以后,我就永远生活在了无声世界。然而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用文字作为自己的语言,用书籍作为自己的耳朵,去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去聆听那些遥远而动人的故事。在我的世界里,文字是最美的音符,书籍是最温暖的陪伴。
文学,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如同一座航行在海上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困境中找到了方向,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正是这份对文学的热爱和坚守,让我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回首往昔,我的文学之路充满了挑战。在刚开始写作时,由于学历的偏低与听障的限制,最初我无法像常人那样通过听讲座、学习班、参加研讨会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我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自学与阅读。最初看的最多的是“小人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等这些古代名著,是我接触的第一批精神食粮。年岁渐长,我开始在父亲工作单位的阅览室、图书室借阅《今古传奇》《百花》《萌芽》《十月》《收获》等杂志和金庸、梁羽生、温瑞安等武侠大师的作品,诸如《笑傲江湖》《七剑下天山》《四大名捕》,我几乎耳熟能详。不久,我又阅读了巴金的《家春秋》《平凡的世界》《浮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等大量中外名著。这一时期,我已经开始发表作品。一篇小散文《抉择的力量》发表在当时影响不俗的《青春岁月》杂志,诗歌发表在《中国残疾人》,金句收录在《中国当代金句名录3000首》年选本,散文《无憾的青春》荣获全国首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优秀奖......所有这些,都坚定了我文学创作的信心。1990年9月,我见到了尊敬的作家路遥老师,一席恍如醍醐灌顶的谈话,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令我茅塞顿开。那一次,路遥老师不仅点拨了我的文学创作,还向出版社推荐了我的诗歌作品,令我获益匪浅,大受鼓舞。那以后,我平复了自己急于发表的浮躁心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节省有限生活费,购买了大量文学图书,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毕业那年,除了中专学历证书,我还获得了函授大专档案管理专业毕业证书,并如愿以偿进入地方档案系统。与此同时,我尝试参加文学创作征文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
正是凭着这份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让我逐渐在文学圈里崭露头角。我的作品开始被许多报刊杂志所青睐,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歌和新闻报道作品。组诗《兰台之歌》获的全省迎接世界档案大会在京召开征文大赛一等奖,三篇作品获得陕西省首届残疾人写作大赛二三等奖与优秀奖,著作《燃烧的智慧》一书被评为陕西省2000-2015年档案学术成果著作类一等奖,《跨世纪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展望》发表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术期刊《档案学通讯》篇首,被许多专家学者引用并获得当年全国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被陕西省作家协会授予“全省优秀残疾人作家”并奖励,不久又被陕西省作家协会聘为作协签约作家,至今累计获各级各类奖项50余次。2023年12月作为全省唯一人选,前往重庆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残疾人作家高研班学习,聆听了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河北作协副主席李浩、重庆作协副主席张兵、重庆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李元胜,《环球杂志》原总编辑、人民日报驻美首席主任记者刘爱成等名家的现场授课与点拨,这次学习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把控。这些成绩不仅让我收获了自信和荣誉,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然而我深知,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远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我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我利用自己的文学特长,引导身边朋友与家人多读书、读好书;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学习、作家采风等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激励更多的残疾朋友勇敢地走出家门、面对生活、追求梦想。
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种力量让我深感震撼和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奋斗方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和无障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后不久,被评聘为副研究馆员,成为我区最年轻的档案学专家。最近被组织推荐评聘为陕西省档案工匠型人才、全省第九届档案学会大会代表与理事等,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与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与讯飞听见的出现,沟通与开会已完全不存在障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先后创作与出版了《燃烧的智慧》、《档案映像》、《鼓神》等9部200余万字的文学与学术作品,30余万字新著《往日时光》由原省委领导白云腾题写书名,受到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等名家及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等领导高度好评,正在由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中。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厚重和深远以及文学的力量。
(作者出版中的著作)
事实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文学创作很难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沉下心来,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作为一位听障作家与档案学研究和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将继续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奋斗方向,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更加美好的人生画卷和中国残疾人事业更加灿烂的发展前景。
在我的文学旅程中,幸运地得到了路遥、贾平凹、高建群、曹谷溪、刘吉祥等许多领导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他们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他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也让我倍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谢那些曾经为我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领导、朋友和同仁们。他们的关爱和陪伴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和友谊,也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感谢我的家人们。他们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在我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他们总是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支持;在我取得成绩和进步时,他们总是与我分享喜悦和荣耀。他们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残疾朋友加入到文学创作的行列中来,为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积极利用自己的文学特长和影响力,为残疾人文化事业与残健共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之光,照亮奋进之路;坚定文化自信,共绘美好篇章。”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文化传承与文学创作之路上砥砺前行,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袁延峰,中共党员,1973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出版有《燃烧的智慧》《档案映像》《东江记事》《袁延峰散文选》《乡情》《乡情记忆》《鼓神》等。曾获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第四届、五届自强模范,安塞区十大杰出人物等称号多次,其他各级各类奖项累计50余次。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