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开新局 扬帆起航再出发 ——安康市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2024年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03-18 10:12:11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秦巴腹地,汉江之畔...

  □ 王欢

  秦巴腹地,汉江之畔,安康市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在2024年以高质量项目为引擎、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这一年,汉滨经济稳中向好、产业加速转型、生态持续向绿、民生不断增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脚步,首次跻身全国西部百强区。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这座陕南城区以“拼的劲头、抢的意识、争的勇气”破题开路的生动实践。


2024年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实施情况视察座谈会
 


区发改局到牛蹄镇中心社区督帮重点工作
 

  稳增长强动能:锻造经济发展“强引擎”

  2024年,在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下,汉滨区以“一把手”抓经济工作机制为抓手,精准落实稳增长政策,实现经济运行“V”型回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0.5亿元,同比增长5.4%,较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创三年来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超省市考核目标1.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区域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7.2%。其中,新增62户“五上”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汉滨也成为安康市“五上”企业新增数量最多的区县。

  项目为王,积蓄发展势能。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58个,完成投资189.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4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2.47亿元,实现立项、开工、达效“全周期”加速。垃圾焚烧发电、柏润高端制袜生产线、长春初级中学等99个项目投产投用,涵盖生态环保、装备制造、教育民生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安康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城市垃圾处理难题,还带动了周边产业链发展,成为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的典范。该项目年处理垃圾能力达12万吨,有效减少了垃圾填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产生的电能可满足2万户居民的生活用电需求。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筑巢引凤助推转型。全年共开展7次精准招商行动,引进内资1.8亿元,外资100万美元,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超4亿元。重点推动坤鹏智能终端制造、继电器传感器生产等项目签约落地,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与此同时,通过“四个一批”动态管理机制,储备2025年项目630个,总投资1280亿元,为后续发展铺平道路。这些项目涵盖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汉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区发改局到瀛湖镇南溪社区调研社区后扶工作
 


区发改局局长洪波在全区开放招商暨归雁经济大会上推介汉滨区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发展:点燃数字转型“新引擎”

  在数字经济赛道上,汉滨区加速布局,以“数据要素×”战略激活新动能。印发《数据安全响应应急预案》,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组织企业参加第五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推动11个数字化转型项目与11个重点项目落地;成功培育2个省级“数据要素×”案例,赢得全省数字经济领域高度关注。联合高校开展数字能力提升培训,定向输送专业人才,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夯实基础。

  产业融合取得突破。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白山羊特色养殖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通过科技赋能传统畜牧业,汉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科学养殖技术,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更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在工业领域,中能环保科技、富硒轻食产业园等重点工业项目稳步推进,全区新建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新增投资过千万元企业15家。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汉滨区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五办融合”服务机制,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行“容缺受理”审批,全年梳理下沉77项区级行政执法事项至镇(街道)。依托“亲商助企”和“五上企业”包联行动,常态化举办“企业沙龙”活动,累计解决企业难题200余个。这一系列举措让汉滨区营商环境便利度跻身全市前列,获评第十届绿色发展论坛“优秀案例”、第八届全国12345热线“场景治理典范”。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为汉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举办“秦巴优品 硒有汉滨”名优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沙龙
 


区发改局组织召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判推进会
 

  绿色筑基护航:构筑生态安全“防护网”

  作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滨区以“战略责任”为引领,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全局,印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改销号办法》,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行“五项机制”,形成网格化监管格局。截至年底,省级台账7个问题已完成销号5个,市级台账20个问题中完成整改8个,区级自查466个问题整改率达82%;21.76公顷矿山完成生态修复,秦岭区域24.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37.68万亩耕地得到严格保护。

  “123”创新机制获全省推广。汉滨区秦岭办探索的“一网监管、两新发力(新技术+新机制)、三色督办(红黄绿分类)”模式,既压实责任又提升效率,成功入选省秦岭办典型案例,并获省委书记批示肯定。通过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秦岭“四乱”问题动态清零;联合开展“五进”宣传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碳达峰碳中和步伐稳健。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节能减碳项目4个,总投资超1.3亿元;推进保障性光伏项目、公共充电站建设,推动天然气长输管线安全保护工程落地。全域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河湖长制”,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7天,多维度绘就“生态汉滨”画卷。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汉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区发改局组织相关部门及镇办召开省秦岭办反馈问题整改研判推进会
 


山西省发改委到汉滨区调研“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典型模式
 

  民生为本惠民:擘画幸福生活“新图景”

  民生改善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4年,汉滨区10项民生票决项目总投资2.35亿元全部完成,覆盖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最关切的领域。长春初级中学一期等工程建成投用,35309名易地搬迁群众实现就业,85个社区工厂带动人均增收超万元。新建“六小工程”26个、易地搬迁后扶项目5个,发放“居住簿”12397本,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社会治理创新突破。刘家沟社区“123456”工作法入选省级典型案例,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2.1万名搬迁群众纳入社区服务网。通过“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强社区工厂与产业园区联动,订单式培训输送技能人才,构建起“产业+就业+服务”的良性循环。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实地考察后,对汉滨区后续扶持经验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工代赈项目创新实施“群众主体、村社实施”模式,清泉村道路项目由村民自主组建施工队,通过“培训上岗+绩效分配”机制,参与群众人均获得劳务报酬1.8万元,较传统施工模式增收30%。该项目采用生态挡墙、透水路面等绿色技术,既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又打造出一条2.6公里的生态旅游景观带。经验推广后,全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2个,带动1200余名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850万元。瀛湖镇还探索“以工代赈+特色产业”模式,在道路沿线种植枇杷、柑橘等经济作物,预计三年后年增收可达450万元,实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人”的综合效应。

  粮食安全底线筑牢。完成区级粮食储备4450吨,新增储备3000吨,全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动态监测全覆盖。组织企业参展粮食交易大会,新增客户5家、签约380万元,麦艺园品牌更斩获“最具创新力名优硒产品”大奖。通过“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全年发布17期《价格监测报告》,确保粮、油、菜等民生商品价格平稳。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居民的粮食安全,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省发改委到五里工业园区相关企业调研陕南发展情况
 

  开放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开放合作开辟新空间,苏陕协作在汉滨结出硕果。全年承办党政代表团互访3次,签订对口协作框架协议,1234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劳务协作转移就业,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共建产业园区项目18个,武进—汉滨“红盟”持续深化,教育、卫健等领域人才双向交流60人次,消费帮扶订单持续增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外力”。

  在劳务协作领域,汉滨区创新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模式,与武进区共建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匹配就业岗位与劳动者技能需求。通过“企业下单、政府接单、群众选单”机制,累计开展电工、家政、电子商务等培训26期,覆盖3200余人次,使转移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提升至4500元。同时,苏陕协作资金支持的社区工厂项目成效显著,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引进的服装加工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280人,其中脱贫人口占比达65%,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乘数效应。消费帮扶方面,两地共建的“云端超市”电商平台上线运营,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形式,累计销售汉滨富硒茶叶、魔芋制品等农产品8600万元,带动38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800元。

  产业园区共建形成“飞地经济”新模式,武进高新区与汉滨区合作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吸引长三角地区5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税收超8000万元。教育协作方面,实施“名师领航”计划,武进区选派特级教师组建支教团队,与汉滨中学共建“智慧课堂”,使该校高考本科上线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医疗协作创新“互联网+健康扶贫”机制,武进区人民医院与汉滨区第一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完成疑难病例诊断230例,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50人次,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组织召开省市秦岭办暗访问题研判会
 

  ‌国防提质增效:筑牢安全发展“压舱石”

  国防动员体系提质增效。组建48支专业保障队伍逾千人,新批建人防工程8380平方米,融合国防教育基地与疏散基地建设。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宣传,强化全民共识。

  在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上,汉滨区创新实施“平战结合”管理模式,建立专业保障队伍“1+3+N”应急响应机制(1支突击队+3类专业组+N个支援单元),确保防汛救灾、森林灭火等任务快速处置。新批建的8380平方米人防工程采用智能监控系统,集成温湿度控制、空气质量监测等功能,平时作为地下停车场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战时可转换为人防掩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国防教育基地与疏散基地融合建设,在瀛湖生态旅游区打造“红色研学+应急避险”综合体,年内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8次,形成国防教育、防灾减灾双促进格局。


区发改局到县河镇督帮苏陕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锚定目标启航:绘就发展跃升“新蓝图”

  站在新的起点,2025年汉滨区发展蓝图已然绘就:全年谋划储备项目1500亿元以上,实施重点项目154个,总投资310.8亿元;推动标准化厂房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富硒食品、文旅康养等六大产业链升级;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一件事一次办”等创新机制;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争取更多项目挤进中省“大盘子”。

  从经济指标跃升到生态屏障筑牢,从民生暖意升腾到改革创新破题,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用实干书写了一份“稳中向好、行稳致远”的高质量答卷。

  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洪波表示:“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继续谋深抓实项目、统筹生态保护、增进民生福祉,奋力谱写汉滨新时代追赶超越、龙头引领新篇章!”

  《各界导报》2025年3月18日 第5886期 第06版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安康市 汉滨区 发展和改革局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