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成:传拓是机械复制时代无法替代的技艺

2021-01-04 09:10:56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之所以垂后,后人之所以识古。”去年2月,68岁的传拓艺人王思成将这句话刻在碑石上,覆上湿宣纸打出拓片。于他而言,文字与图腾是历史长河冲刷过的礁石,而传拓技艺则仿佛是激荡于心间的历史回声。...

 

 王思成在西安群众艺术馆给碑拓上墨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之所以垂后,后人之所以识古。”去年2月,68岁的传拓艺人王思成将这句话刻在碑石上,覆上湿宣纸打出拓片。于他而言,文字与图腾是历史长河冲刷过的礁石,而传拓技艺则仿佛是激荡于心间的历史回声。

  记录者

  “传拓是奇妙的体验,它承载着人的记忆与经历。”王思成认为,拓片包含着自己对历史与时代的体悟,这种体悟也与个人的历程相关,拓片的凹凸感更像是一种对生命历程的回顾与记录。

  1982年,王思成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从事摄影与编导工作,并在中央电视大学西北大学校区进修汉语言文学。这段经历丰厚了他的文化底蕴,在电影艺术的践行过程中,他对美感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从用镜头语言阐述美,到后来通过传拓技艺还原美,这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思成跟随摄影组步行前往宝鸡、周至、潼关进行采访,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与工人和农民同吃同住,每个人为生活奔波的艰辛情景都刻入了他的脑海中。而后,他又去秦岭拍摄纪录片,睡在生产队的马圈里,吃黑馍、喝雪水,一行人凌晨五点起来进入深山拍摄。他说:“因为曾在镜头中见过人世间真实的苦悲和欢喜,我总是带着这份情感进行传拓。”

  王思成深信,记录有多种方式,无论是电影还是传拓,它们的真谛都是记录五千年来人类的生息繁衍,记录祖先与后代的种种阅历。他说:“若你深悟,拓片是直击灵魂的存在。”

  纪念者

  “传拓的精髓在于还原了文物之美。”王思成说。

  王思成在传拓时注重还原器物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源自文人墨客的内省与思索。他说,打出来的拓片不仅要清晰,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时间的流逝过程,而流逝本身即是一种美感。

  传拓需先将宣纸浸闷于温水中两三日,覆于碑石上,用棕刷刷至平整,再用打刷均匀地将宣纸打进字口里,等宣纸快干时,用墨包轻轻拍打三至五遍,最后把打好的拓片揭开铺平。“如果打出来拓片效果不够好,还要再精修碑石上的字形,粗刻精修最耗时。”王思成说,打出一张完美的拓片往往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当我捶拓时,字与字连接成句,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一般。”王思成说,2005年,他与朋友在西安创办了“旺贤阁”碑拓工作室,专注于传拓技艺的研究与传承。“从找寻平整坚硬的碑石开始,通过拓片将历史的足迹播撒到各个地方,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他说。

  传道者

  从2013年开始,王思成每年冬天都去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华侨中学讲两个月的课,给学生们演示传拓技艺。由于气候、墨汁以及心境的原因,同样的碑石打出的拓片各有韵味,传达出不一样的讯息,学生们也对这种易上手的传统技艺饶有兴趣。

  传拓技艺最吸引王思成的一点,是可以承载中华文化流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中华文化的根脉不断,让但凡看到拓片的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原貌,而不加多余修饰。他认为,传拓是机械复制时代无法替代的技艺。

  “传拓仿佛星星之火,每一张拓片都是一个文化符号,不断向人群蔓延开来,揭开潜藏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烙印。”王思成说,自从创办“旺贤阁”碑拓工作室后,一直有人来找他学艺,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并且这些学徒至今仍在坚持。

  王思成说,非遗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达到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灵魂的共振,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才是传承的核心要义。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到古人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的不易与魄力,历史的印记才能贯穿于今。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多年的王思成如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匠心,有文道,求上品,为非遗。”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王思成 传拓 机械复制时代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