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兰:一个甲子的棉絮画情缘一个甲子的棉絮画情缘

2019-11-18 08:47:47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11月11日,在西安市雁塔区永松路的一个院落里,一团团白色、粉色的药棉在张宝兰老人的指尖被层层撕开,再经过胶水粘贴、定型,不一会儿,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猫就跃然画板上。...

 

 张宝兰在展示刚刚完成的棉絮画作品

  □魏丹丹文/图

  11月11日,在西安市雁塔区永松路的一个院落里,一团团白色、粉色的药棉在张宝兰老人的指尖被层层撕开,再经过胶水粘贴、定型,不一会儿,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猫就跃然画板上。

  西安非遗传承人张宝兰今年71岁,她用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瓶胶水、一团棉花……就能“绘制”出一幅生动的花鸟画。为练就这一手出神入化的棉絮画技艺,她用了60多年的时间。

  耳濡目染矢志不渝

  “我的手艺是跟着姥姥、母亲和舅妈学习的。”说起与棉絮画的渊源,张宝兰回忆说,姥姥是大家闺秀,棉絮画、刺绣、剪纸、布艺样样都会。在她的影响下,母亲和舅妈都会做棉絮画。耳濡目染,张宝兰七八岁时,就已经跟着大人学会了棉絮画手艺。

  张宝兰成家后,有了两个女儿,虽然整日操持家务,但她心里始终牵念着陪伴自己长大的棉絮画。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制作棉絮画。直到1986年,两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她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棉絮画创作。

  “当时姥姥是以布贴的形式做棉絮画,缺少了层次感。我希望有所创新。”为此,张宝兰常常去各地看画展。她没有绘画基础,对于花鸟画完全靠观察。“我经常去公园看花、去动物园看动物,反复端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还多方查阅资料,研究花的外观、层次。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她吸收了国画中写意画和工笔画的技法,不但保持了浓淡相宜、虚实并重的笔墨韵味,更赋予了棉絮画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卓越技艺走出国门

  张宝兰家中客厅、卧室的墙壁挂满了各种棉絮画,《国色天香》《孔雀牡丹》《鱼趣》《富贵吉祥》《十二生肖》等,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我一制作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张宝兰老人制作时很专注,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她对棉花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只采用新疆特级药棉。“这种棉花不生虫、不掉色、无污染,十分环保。”她解释说。

  有一天,有人告诉张宝兰,她的这些棉絮画作品可以参加比赛,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结果还真拿了奖。1995年,她获“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二等奖。让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的作品,找她定制。

  更值得张宝兰自豪的是,1998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收藏了她的棉絮画。“棉絮画得到肯定,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

  孜孜不倦倾囊相授

  张宝兰对一幅作品记忆尤为深刻。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首都北京举行,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耗时一个月制作完成《迎奥运树新风》棉絮画作品。画面上,北京奥运会会徽、奥运五环、吉祥物“福娃”等元素相得益彰。

  2011年,张宝兰被评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氏棉絮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除了非遗传承人这一身份,张宝兰还是西安市雁塔区政协委员,她曾建议为下岗职工、退休工人、残疾人提供培训机会、教授技艺。多年来,张宝兰义务举办培训班,为需要的群众教授棉絮画手艺。她的有关提案还被雁塔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张宝兰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她在西安带出的徒弟有200多位。现在,她每周都要坐公交车去位于北郊的西安市聋哑学校,手把手教聋哑学生制作棉絮画。“这件事情我已经坚持了7年,每周三风雨无阻教孩子们学。”

  长期的伏案作画损伤了张宝兰的颈椎和眼睛,去年5月,她因腰间盘突出做了手术,现在的她只能做做歇歇,但她依然每天坚持制作棉絮画。“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将棉絮画手艺发扬光大。趁着我现在还能做,如果有人想学,我都愿意毫无保留地教。”

  《各界导报》2019年11月18日 第4478期第4版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张宝兰 棉絮 画情缘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