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欣润 实习记者 陈雪 )“我们先后动员了63家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工作,已经协调帮扶资金1344万余元,带动了8109人脱贫致富。”延安市政协委员闫芳芳,也是甘泉县工商联主席。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闫芳芳创新了“支部+公司+贫困户”、“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等互利双赢的帮扶模式,彰显政协情怀。
《发挥非公企业作用,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这是闫芳芳在延安市政协第五届一次会议上的专题发言。闫芳芳认为,广泛动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投身到精准扶贫行动中来,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据悉,闫芳芳开展“万企帮万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经有24家企业与2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对接省、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截至目前,甘泉县开始实施了271个帮扶项目。
“甘泉森源公司投资50万元,帮助石门镇寺沟村修建5座高标准养鸡大棚;延安美水酒有限公司投资11万元,给石门村新建1座蓄水池 ;甘泉县百姓大药房有限公司投资13万元,在道镇施家庄村种植80亩菊花和板蓝根等中药材……”闫芳芳列举的这些民营企业的产业扶贫举措,已经在甘泉县形成了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2017年,甘泉县获得了陕西省“万企帮万村”先进县。2018年,甘泉县工商联被推荐为陕西省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
每年的政协会上,闫芳芳都将平日里看到的、经过思考的问题提出来。2017年,闫芳芳提出《关于如何加快延安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闫芳芳说,近年来,延安市农副产口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支撑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尤其是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企业集聚度水平不高,延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分布比较分散。
闫芳芳建议,要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重点扶持。围绕蔬菜、畜禽、马铃薯、鸡蛋、红小豆、双青豆、谷子等优势资源,包装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好项目,积极向外宣传和推荐。努力探索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新机制,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建立原料基地。
“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配套服务功能。”闫芳芳说,她想把延安打造成百亿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想法逐渐在实现。如今,甘泉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延安市集中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通过政协平台,闫芳芳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从不同渠道获取了更多信息和资源后,建成了四个商会。“我们的会员已经有353家。”闫芳芳说,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