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骆妍
乘着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成功召开的东风,11月19日,记者来到西安浐灞国际港走访。在一处运营平台,电子屏上的18条彩色光带格外引人注目,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最优路线”即刻生成。与此同时,满载的中欧班列(西安)汽笛长鸣。两千多年前的驼铃商队与今日的“钢铁驼队”在此交叠……
成果丰硕:111项合作绘就新蓝图
11月18日,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西安举办。论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11项务实合作成果,涵盖高效运输、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和创新发展四大领域。
这些成果背后,是20多个国家和地区、145个合作主体的共同智慧!
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关于深化中欧(亚)班列合作的倡议,这是首份以中欧(亚)班列国际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多边政府间合作文件;
第四批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发布,新增7条线路,使得全程时刻表班列运行线路达到17条,形成年开行1000列以上规模;
设立300亿元人民币中欧班列专项贷款;发布支持中欧班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班列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不仅如此,《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5)》发布等,勾勒出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数据说话:“钢铁驼队”跑出加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发布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5)》,用一组组硬核数据,展现出“钢铁丝路”的蓬勃生机。
截至今年10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86万列,运送货物1170万标箱,通达欧洲26个国家232个城市,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亚欧全境,连接亚洲11个国家100多个城市。货物品类从最初的几十种扩展到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2013年-2024年,运输货值增长约33倍,在中欧贸易总额中占比由0.4%提高到8.5%……
数字的跃升,是“钢铁驼队”穿越山海的发展见证。
企业受益:“双向满载”激活新动能
钢铁动脉延伸,经贸往来加密。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文学感慨道:“依托中欧班列(西安),我们打造了稳定、高效、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截至目前,隆基已累计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发运超过7300个标准集装箱。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东萌告诉记者,企业从一个老品牌粮油企业发展到今天的跨国集团公司,得益于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
“班列运行大幅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为我们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刘东萌说,“通过中欧班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7天就能运到西安,比原先快了约18天。”
班列的“双向满载”,让企业得实惠、百姓享红利。
未来已来:西安站上开放最前沿
对于西安而言,本届论坛的意义远不止于眼前的成果。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雷军认为,本届论坛将从3方面助推西安城市能级跃升:
首先,论坛推动的跨里海运输线路提升等项目落地,对完善“西至英法、北通蒙俄”的通道体系意义重大,未来,西安港将成为亚欧货物中转效率最高的枢纽之一;
第二,作为首份中欧班列主题多边政府间合作文件的落地地,西安将实现从“丝路节点”向国家对外开放前沿门户的跃升;
第三,“班列+”新业态将加速聚集,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促贸易、贸易兴产业”的良性循环,为西安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西安的角色转变,正是中欧班列赋能城市发展的缩影。
面向未来,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表示,将加快在跨里海沿线、中亚地区、俄罗斯地区和欧盟地区等境外关键节点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境外运输企业合作,开行更多快速班列、定制班列,提升班列运行质量与效益。
从西安,再出发!
车轮滚滚,传承着千年丝路情缘。这条联通亚欧的“钢铁丝路”,正满载着希望与梦想,面向共同繁荣的未来!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