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下大雁南飞 冯晓瑞 绘
当秦岭的寒意渐浓,漫山红叶染透天际,抬头仰望,偶尔能看见一群“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掠过终南山的云海,穿过太白山的薄雾,朝着温暖的南方飞去;它们鸣叫着,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空中仪仗队”,在天空中上演跨越千里征途的迁徙壮举。它们为何要千里迢迢南飞?时常变换的队形藏着怎样的飞行奥秘?茫茫天际中又如何精准导航不迷路?让我们跟着秦岭上空的雁群,解锁这些大自然的生存智慧。
南飞不只是“怕冷”
更是一场“生存必修课”
“很多人以为大雁南飞只是为了躲避北方的严寒,其实这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生存逻辑。”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副会长张小勇说,对大雁而言,南飞是一场关乎生命延续的“必修课”,飞跃秦岭更是其中一个必须完成的挑战。
秦岭作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大雁迁徙路上需要逾越的一道关键屏障。每年9月至10月,来自西伯利亚、蒙古草原和我国北方的雁群,都会陆续抵达秦岭。瞧,渭河滩涂上,它们正低着头啄食水草里的根茎;长安区的稻田里,它们在收割后的地里“捡漏”,啄食农民落下的稻谷;就连西安城里的雁南公园,偶尔也能见到它们饮水歇脚的身影。大雁们会在这段时间里进行能量补给,将体重增加20%以上,就像登山前装满背包的干粮,为后续数千公里的飞行储备能量。同时,分散的小雁群会在这里汇合,组成更庞大的队伍,为接下来的旅程做好准备。
“人”字和“一”字队形
天然的“节能神器”
如果你仔细观察秦岭上空的雁群,会发现它们的队形始终整齐有序,时而呈“人”字,时而呈“一”字,宛如训练有素的仪仗队。“这绝非随意为之,而是大雁在长期迁徙中摸索出的最省力飞行方式,堪称自然界的‘节能典范’。”张小勇说。
科学家通过风洞实验发现,大雁组队飞行时,整体消耗的能量比单独飞行减少30%以上。秘密就藏在翅膀扇动产生的“上升气流”中:当领头雁振翅飞行时,翅膀尖会产生一股向上的涡流,后面的大雁紧跟在它的侧后方,就能借助这股气流“搭便车”,不用耗费太多力气就能保持飞行高度和速度。就像骑自行车时紧跟前方骑手能减少风阻一样,大雁的“人”字队形,本质上是一个天然的“气流利用系统”。
那谁来当领头雁呢?“领头雁绝不只是身份标识,而是‘责任担当、体力担当’。”张小勇说,领头的大雁需要冲破前方的空气阻力,最累最辛苦,所以它们会“轮流值班”。人们所看到的雁群队形突然变换,就是领头的大雁累了,自动退到队伍中间休息,后面一只强壮的大雁立刻补上来,继续带领队伍前进的过程。这种“轮班制”,让整个雁群的体力消耗最均匀,也能走得更远。
除了“人”字,大雁有时也会排成“一”字队形。这通常是在风力比较稳定的时候,“一”字队形能让所有大雁都借助到气流,飞得更平稳。远远望去,一字排开的雁群像一条美丽的丝带飘在蓝天上,与秦岭的云海、红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没有地图和指南针
大雁靠什么精准导航?
数千公里的迁徙路,横跨山川湖海,大雁既没有“地图”,也没有“指南针”,却能年复一年精准抵达目的地,这背后就藏着它们独特的“导航系统”,堪称自然界的“定位大师”。
大雁的导航方式是“多管齐下”的。首先是“视觉导航”,它们对地形地貌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迁徙途中会以秦岭、黄河、长江等标志性地理景观为参照,调整飞行方向。比如经过秦岭时,它们会沿着山脉走向飞行,利用终南山、太白山等山峰作为“航标”。即使在夜间,月亮和星星也能为它们指引方向,就像古人利用星象导航一样。
同时,还有“磁场导航”,大雁的头部和颈部有特殊的磁性感应细胞,能感知地球磁场的变化,相当于自带“指南针”。地球磁场就像一张无形的地图,大雁通过感知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飞行路线。即使遇到阴天、大雾等能见度低的天气,磁场导航也能让它们不偏离航向。
此外,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群体,大雁也会将迁徙路线的记忆传递给幼雁,通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让迁徙路线成为种群的“遗传密码”。
秦岭雁鸣
为不断向好的生态点赞
眼下,人们在看到群雁南飞时,还会听到大雁发出的鸣叫声。这声音又响亮又有节奏,不像麻雀那样叽叽喳喳,也不像老鹰那样沉默寡言。“大雁在用鸣叫的方式实现同伴之间的‘空中对讲’。”张小勇说,它们的每一声都有特殊的含义。有“集合令”——当几只大雁落单时,领头的大雁会发出“嘎——嘎——”的长鸣,让分散的同伴赶紧归队;有“加油声”——当队伍飞累了,后面的大雁会发出短促的“嘎嘎”声,像是在喊“加油!坚持住!”;还有“警报声”——如果在秦岭上空遇到老鹰、鹞子等天敌,雁群会立刻发出尖锐的鸣叫,同时队形散开,围成一个圈,把幼雁护在中间,用翅膀和喙驱赶敌人。
尽管雁群渐行渐远,雁鸣声仍与秦岭的山川、树林等美景相映成趣,形成“秦岭秋山凝秀色,雁鸣穿林入画来”的场景。
当然,大雁南飞,不是“一去不回”,它们是“恋家”的鸟儿。每年春天,当秦岭的冰开始融化,迎春花绽放,那些秋冬季飞走的大雁,又会沿着原路返回,回到北方繁殖后代。而秦岭,依然是它们归来时“打卡”的“第一站”,这是它们对这片绿水青山的别样“回馈”,也是对秦岭优良生态“点赞”最独特的方式。
现在,我们就期待与“飞羽精灵”的再次相约,听雁鸣长空,看雁影翩跹,感受这份属于自然生灵的智慧与浪漫。
首席记者 龚伟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