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秦岭换上了它一年中最华美的衣装,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走进它。随之而来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在这片净土上悄然发生——未经批准的“探险”、偏离步道的“捷径”、擅闯保护区的“野游”——这些看似追寻自由与野趣的行为,实则不仅将自身置于险境,也在秦岭脆弱的生态肌体上划开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这个季节,让我们不妨用行动诠释真正的热爱,共同守护好这片我们赖以自豪的绿色瑰宝,让每一次停留都成为风景,让每一次远行都留下敬意。
以法为度 明晰游览的边界与底线
“核心保护区不得进行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重点保护区不得进行与其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一般保护区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最美的风景,只能在合法的道路上欣赏;最真的热爱,必须用守法的行动来表达。面对“红线”,任何抱着“试一试”“没人管”的侥幸心理、擅自闯入未开放区域的行为,都是对法律威严的公然挑战。一旦违规穿越行为被发现,违规者将被依法严肃处理,还可能面临经济处罚、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救援费或生态修复费用。
以知为行 理解生态的脆弱与珍贵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库”。与此同时,它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脆弱,每一步“越界”都可能带来连锁性的生态灾难。
秦岭高海拔地区的生态表皮极其脆弱。那些看似普通的草甸、苔藓和地衣,是历经数百年才形成的天然屏障。研究显示,高山草甸一旦被踩踏破坏,其自然恢复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道不经意的脚印,都可能给它留下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另外,人类的闯入也会对野生动物的生存节奏和生活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打扰”。“不速之客”的突然出现,会惊扰它们正常的栖息与觅食,导致其产生应激反应,甚至迫使它们放弃原有的家园,直接危及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我们的“好奇”,可能正是它们的“惊魂”时刻。
非正规路线缺乏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穿越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排泄物,会直接污染秦岭的水源和土壤,威胁“中央水塔”的纯净与安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用知识引领的脚步,才是对秦岭最深沉的关爱。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脚下那一抹苔藓的价值,懂得了林中一声鸟鸣的意义,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停下逾越边界的脚步。
以责为约 共建全民守护网络
保护秦岭,非一人一日之功,它是一项需要你我携手的“全民行动”。
这份责任,始于足下。作为游客,在出行前,请主动选择已开发的景区和正规步道,不冒险、不盲从,让守法游览成为我们与秦岭不变的约定。
当您发现身边的朋友、家人有违规穿越的意向时,一次友善的提醒和耐心的解释,就是一次守护力量的倍增。您的一句劝阻,可能就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在游览过程中,若发现明确的违规穿越、破坏环境等行为,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请及时通过官方公布的举报渠道向秦保部门反映。您的每一次有效信息提供,都是对违法行为最直接的监督,都是对秦岭最实在的守护。
记者 高乐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