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港新城这片承载着“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梦想的土地上,韩少辉用三十载光阴坚守航空维修一线。他从对飞机的好奇与向往出发,深耕航空部附件维修领域,以精湛技艺成为业界公认的“快刀手”和“多面手”,用团队协作铸就技术革新传奇。

初心萌发 与航空维修结缘
1993年,从天津民航学院电子专业毕业的韩少辉,怀揣着对航空业的好奇与憧憬,踏入民航维修领域。“三十年前看到飞机觉得特别新鲜,那种神秘感让我有强烈的探究冲动。”这份纯粹的热爱,让他在填报专业时毅然选择了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也为三十年的坚守埋下了伏笔。
初入行业,韩少辉从最基础的航线维护工作做起。机场跑道旁,飞机一落地,他就和团队立刻投入检查与维修,只为保障每架飞机都能顺利出港。“外场工作讲究的是高效精准,容不得半点马虎。”后来,他又转入内场维修,接手那些外场难以解决的复杂故障,将“难题”带回车间潜心钻研。从外场维保到内场维修,两种岗位的历练让他全面掌握了航空维修的核心逻辑,也练就“不放过任何细节”的职业素养。

匠心淬炼 “快刀手”的成名之路
“航空维修没有捷径,就是要勤快,要做到勤学、勤看、勤问、勤干。”这是韩少辉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面对机载电子设备的新、偏、杂疑难故障,他总能快速定位问题、果断排除,“快刀手”“多面手”的称号在行业内广为流传。
为破解国外维保垄断,他放弃无数休息日,查阅各种资料,深入钻研各型飞机维修手册。“飞机的维修成本远远大于购买成本,我就是要做到‘我能修,我来修’。”凭着这股韧劲,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飞行控制组件(FCU)、飞行警告计算机(FWC)、近地警告计算机(GPWC)等多个实验台,实现了自制机载计算机试验台零的突破,不仅节约近百万美元设备购置费用,每年还能创造200多万元产值。
深耕维修多年,韩少辉总结出一套经实践检验的实用高效工作方法。如技术攻关六步法、故障排除二十四字诀等,这些“独门武功秘籍”不仅凝结着他对维修工作的深刻洞察,更生动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赢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可——韩少辉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民航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东航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

薪火相传 工作室里的团队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2013年,韩少辉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他的初心很纯粹,就是发挥引领作用,让维修技术代代相传。如今十二年过去,工作室已培养出30多名优秀骨干,涵盖电子、机械等多个专业,成为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在团队管理上,韩少辉工作室推行梯队式培养模式,让新员工从基础做起,逐步成长为熟练工、骨干乃至专家。遇到棘手问题,不同专业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钻研,形成了“凝聚智慧合力,拓展修理空间”的团队氛围。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7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平均每年创造约1800万元维修产值,16项技术成果落地见效,将劳模文化成功转化为安全生产的强大动力。“故障千变万化,创新永无止境”,这句工作室的口号,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维修人员奋勇争先。
与城共生 见证空港新城三十年蝶变
“我从毕业就来到这里,亲眼看着空港从一座机场变成一座功能完善的城市。”韩少辉的三十年职业生涯,见证了空港新城的发展、变迁。作为“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空港新城以临空产业为核心引擎,汇聚航空制造、物流运输、航空服务等领域优质企业,构建起聚焦航空经济的产业集聚高地,这让深耕航空维修的韩少辉倍感振奋。
更让他安心的是空港新城的人才服务。“住房、教育、医疗都安排得很周到,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完善的保障体系,让像韩少辉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扎根空港、安心创业。作为空港新城最早被认定为西安市C类高层次人才,他希望通过新城搭建的平台结识更多行业精英,在交流中汲取经验、提升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三十载春秋,韩少辉用匠心守护长空安全,用传承培育行业新人,用坚守见证城市成长。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已扎根空港、逐梦长空,让匠心之花在这片热土上持续绽放。(张楚翌 张雅云)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