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数合科技”)的AI检测系统正为高端制造行业筑起坚实“质量防线”。从为火箭燃料储箱做焊缝“体检”,到为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提供精准质量检测,这家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科研优势成长的企业,凭借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工业无损检测难题,更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全链条赋能下,成为陕西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生动范例。
数合科技的诞生,源于科研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企业创始人杨涛是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深耕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研究多年。此前,高端制造领域的检测多依赖人工,判断部件缺陷全凭经验,不仅效率低、精度差,还存在漏检风险。2019年,一次火箭燃料储箱焊缝检测需求,让杨涛看到技术落地的广阔前景——通过建立声光电磁反应与缺陷的映射关系,AI完全能具备精准识别工业部件隐患的能力。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段嘉奇
带着这一想法,杨涛团队历时数月研发检测算法,同年正式成立数合科技,专注于AI智能无损检测领域。不过,初创期的数合科技一度陷入“手握技术找买家”的困境:团队仅三四人在学校旁租房办公,虽成功研发出百余种检测算法,却因缺乏市场推广、运营管理经验,难以将技术转化为实际订单。“西安科研实力强,但早年不少成果因转化生态不完善流向外地,我们不想重蹈覆辙。”公司财务总监段嘉奇的感慨,道出了当时陕西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共性难题。
转机始于2022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合伙人计划”主动伸出橄榄枝,通过“服务换股权”模式为企业注入关键动能:数合科技仅需出让1%股权,就能获得税务、法务、投融资对接、产业资源链接等“打包服务”;2023年,企业又顺利享受入驻新办公场地的补贴支持。“秦创原就像‘全能高管’,帮我们搞定所有运营琐事,让团队能专心扑在研发上,这为我们快速打开市场创造了核心条件。”段嘉奇的话语里满是认可。
在秦创原的全方位支持下,数合科技步入发展快车道。企业不仅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度技术合作,构建起“工业智眼(机器视觉)+工业智手(控制决策)+工业智脑(认知推理)”的核心技术闭环,更成功打通市场链路,其AI检测系统在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获得业内高度认可。
截至目前,数合科技已自主研发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该系统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目录;企业还参与制定《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累计拥有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在人才储备上,40余人的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超70%,硕博学历占比超80%,已累计定型智能化数据模型100余种,积累行业数据底图22万余张。对比传统人工检测,其效率提升40倍,工作量减少80%以上,风险预警发现率达100%。2025年1月,企业研发的高端制造智能检测模型平台项目,更被评为全国人工智能最具推广示范效应解决方案。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师赵孟娇
“我们将AI检测算法教给签约客户,客户只需输入自身产品相关数据,就能快速完成‘AI体检’,精准识别潜在质量问题。”数合科技算法工程师赵孟娇介绍,这种轻量化技术输出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使用AI检测技术的门槛,目前已在多个行业场景成功落地。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数合科技进一步向民用领域拓展,如今已深度涉足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检测领域,还能为增材制造行业提供专业质量控制服务。“我们要做科研院所与产业间的‘连接器’,让AI检测技术既服务高端制造,也惠及民生领域,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段嘉奇表示,未来企业将持续深化校地企合作,通过构建“数据-AI-业务”闭环服务,不断优化检测模型、拓展应用场景,助力更多企业实现从数字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数合科技的成长,正是秦创原优化科创生态的缩影。近年来,西咸新区依托秦创原总窗口,通过“揭榜挂帅”“凭技融资”“先投后股”等创新模式,培育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举办成果转化大赛,已吸引大批像数合科技这样的科创企业落地扎根。如今,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稳居西部第一,西咸新区更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沃土”,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创动能。(张楚翌)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