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秋雨催生野蘑菇 很多“辨毒技巧”都是误区 专家:不采不买不吃防中毒

2025-10-14 02:02:01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大家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且有毒与无毒品种外形相似度极高,普通人缺乏专业的鉴别知识和设备,仅凭肉眼观察根本无法准确区分...

  记者 王江黎

  连日来,西安持续遭遇秋雨天气,湿润的气候为野生蘑菇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市民在公园草坪、山林坡地、路边绿化带甚至小区花坛中,都发现了形态各异的野生蘑菇,部分市民还动了采摘食用的念头。对此,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大家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且有毒与无毒品种外形相似度极高,普通人缺乏专业的鉴别知识和设备,仅凭肉眼观察根本无法准确区分。

  10月13日,记者联系采访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主管医师高凡,请他针对大众流传的“野生蘑菇辨毒技巧”进行了逐一拆解。他强调,这些方法均无科学依据,切勿轻信。

  误区一 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误区二 蘑菇与银器、生姜、大米同煮,液体变黑即有毒

  毫无科学依据。“银针验毒”是古装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常见情节,其原理是银器与砒霜(砷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但野生蘑菇的毒素多为生物碱类物质,与银器、生姜、大米等物品同煮时,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误区三 被虫咬过的蘑菇没有毒,表面粗糙、有菌环的蘑菇有毒

  双重错误。一方面,许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同样会被昆虫啃食,比如剧毒的致命鹅膏,伞盖和菌柄上常能看到虫蛀的痕迹,不能以此作为“无毒信号”。另一方面,“表面粗糙、有菌环或菌托即有毒”的说法也不成立,像可食用的高大环柄菇,菌柄上就有明显菌环,而剧毒的毒粉褶菌表面光滑、无环无托,看起来与普通可食用蘑菇几乎无异,却能引发严重的消化道中毒症状。

  误区四 毒蘑菇泡水会变浑,无毒蘑菇泡水清澈;气味香的蘑菇无毒

  认知偏差。蘑菇泡水是否变浑,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是否含有浆液,与毒性无关。例如可食用的平菇泡水后可能因释放多糖而略显浑浊,而剧毒的白毒伞泡水后依然清澈。此外,蘑菇的气味受品种、生长环境(如腐木、土壤)影响,毒蘑菇可能有臭味,也可能无特殊气味,无毒蘑菇也可能因生长在腐殖质中带有腥味,无法通过气味辨别毒性。

  误区五 蘑菇做熟后就没有毒了,加大蒜、生姜能去毒

  严重误判。专家特别提醒,毒蘑菇中的核心毒素(如鹅膏毒肽、毒蝇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耐热性,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大蒜、生姜等调料,也只能起到调味作用,不能中和或分解毒素。

  如何从源头防范野生蘑菇中毒,高凡明确提出“不采、不买、不吃”三不原则防范建议:不采,即切勿采食野生蘑菇。民间辨毒方法不可靠,即便曾经采摘过的无毒品种,再次采摘时也可能混入有毒品种或者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沾染,同样存在中毒风险。不买,即务必从正规商超、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蘑菇;警惕路边摊贩和网售的所谓“野生蘑菇”产品。不吃,即不食用自采或者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外出就餐时,都要做到谨慎食用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蘑菇。

  若不慎误食野生蘑菇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首先立即停止食用,随后第一时间携带剩余蘑菇样本(便于医生精准判断毒素类型)前往最近的正规医院就诊,切勿拖延治疗时间。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秋雨 野蘑菇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