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2 07:39:29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 刘居星 见习记者 陈绮珠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和中秋节了。举国同庆、合家欢聚的日子,不要忘记那些英烈。咱要干好工作站好岗,他们看着我们呢……”9月29日,在周例会上,三原县陵前镇柴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卫安排假期前后的工作时,说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柴家窑村有14名烈士。每逢周例会、党员大会和村里的重要活动,王卫总要“念叨念叨”他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的话语,王卫牢牢记在心里,也努力传达给更多人。
1928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但中国大地依然闪耀着星星之火。当年7月,柴家窑村党支部成立(当时叫太和堡党支部),渭北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者之一的金理科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柴家窑村,金理科发展了几名党员,王卫的太爷爷王振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严峻的环境下坚持斗争,许多党员被搜捕、杀害。和王振江一起奋战的许多同志都牺牲了。
“金理科,31岁;马志舟,27岁;李天赦,33岁;李应年,29岁……”王卫的爷爷小时候常听父亲王振江说起这些名字,讲述他们一起战斗的革命故事。爷爷又把这些讲给王卫听。
从学校毕业后,王卫在甘肃做服装生意,2007年年收入已近百万元。但过年回家时,他看到村里既没通柏油路,也没通自来水,一半人还住在地坑窑里。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那14名烈士牺牲的时候也就二三十岁,有的甚至十几岁。跟他们相比,我拥有的太多了。”王卫说。他放弃了在甘肃的生意,回到村里,决心带村民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柴家窑村位于“旱腰带”,坡地多还缺水。王卫就带着乡亲们找“水”——“引泾上塬”,找“出路”——发展苗木产业,找“资金”——为村民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2024年,柴家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一个疑问在王卫心头愈发强烈:那些烈士牺牲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怀着怎样的信念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带着疑问,王卫跑遍了延安、渭南等地,从各地县志、展馆中收集资料、寻找线索,向老人们了解情况,寻找先烈们的革命印记,整理出关于他们的相关资料。
王卫辗转各地,终于拿到了村里第二任支部书记马志舟烈士的照片时,马志舟的后人激动地流下眼泪。因为王卫的寻访,他们得以看到亲人的样貌。当王卫向荆天佐烈士的后人姚建华收集资料时,坐着轮椅的姚建华声音颤抖:“我怕我走了以后,他们的事情就没有人记得了……”
现在,柴家窑村村史馆记录着14名烈士的事迹,每年三原县新招录的公务员、村里刚入党的党员都要来参观、学习。
不仅如此,柴家窑村还建起“永红广场”,展示先烈们的事迹,还专门为14名烈士立起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落成的那一天,村民们都围过来看,将敬仰的目光投向那些闪光的名字。
63岁的柴家窑村监委会主任姚润坦言,村里一些烈士的名字他以前从未听说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基座的其中一组浮雕里竟然有村里的第一位党支部书记金理科的形象。
“前有榜样,我们必须得干出样子来,用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和幸福日子来告慰英烈。”姚润说。
“永红广场”上人来人往,村民和游客将烈士的事迹看在眼里,把他们的精神记在心里。
每当平时在咸阳生活的孙子千千回到村里,村民王宏志总要带着他在“永红广场”转转,给他讲烈士的故事。
三年级的千千在作文中写道:“我们的村里有14名烈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也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