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大国工匠”周红亮:三十年扎根秦岭 以匠心守护万家灯火

2025-09-25 14:15:51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在秦岭海拔2200多米的深山之中,623公里输电线路如银线般穿梭于峭壁之间...

  在秦岭海拔2200多米的深山之中,623公里输电线路如银线般穿梭于峭壁之间,这不仅是维系150多万群众生产生活用电的“生命线”,更是保障宝成电气化铁路畅通运行的“电力蜀道”。在这里,有一位用三十年光阴践行“守土有责”誓言的电力人——国网宝鸡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2025年,他再添“大国工匠”新身份,用双脚丈量责任、用坚守抵御风雪、用创新破解难题,在秦岭深处书写了国网人的匠心答卷。

  踏遍险山磨技艺 三十载练就“火眼金睛”

  秦岭山脉层峦叠嶂,输电线路所经之处,既有野猪、黑熊出没的茂密丛林,也有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雪陡坡,任何一处杆塔、银线的细微隐患,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用电安全事故。而周红亮,就是这条“电力蜀道”上最执着的“巡路人”。

  三十个春秋轮回,周红亮用尽一切办法熟悉每一条山路,摸清每一台设备的运行规律、每一段线路的通道环境、每一处山区的易覆冰区域。日积月累的坚守,让他练就了一身“绝活”:在山林中,他能用肉眼发现别人借助望远镜都难以察觉的线路问题;通过敲击铁塔的回声,就能精准判断设备是否存在隐患缺陷;在草木丛生的深山里,不借助任何导航和地图也能来去自如。更令人称道的是,只要报出任意线路塔号,他便能立刻指出其具体位置及最优巡检路线。

  不知从哪一年起,周红亮养成了保存“退役”绝缘鞋的习惯,如今已有80多双磨破的绝缘鞋静静陈列,每一双都镌刻着他踏遍深山的足迹。除了脚印,二十多本厚厚的巡线笔记更是他的“独家宝典”。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不仅记录着每一基铁塔的编号、位置、所属村屯地界,更详细标注了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规律、容易覆冰的特殊区段、塔上绝缘子的细微变化,以及历次发现的隐患点和处理方法。这些凝聚着无数个日夜观察与实践经验的笔记,成为了后辈巡线工的“指路明灯”。

  风雪逆行护动脉 以热血筑牢“光明屏障”

  秦岭的冬季,气温常年徘徊在零下二十摄氏度。每当大雪封山,积雪最深可达腰际,正是电网覆冰的高风险期。此时,周红亮和同事们便会住进深山里的融冰变电站,在深夜气温最低的时段开展融冰操作,持续五小时紧盯设备运行状态。次日天微亮,他又背起巡检设备踏雪前行,逐一核查融冰效果。

  2024年1月下旬,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侵袭秦岭山区,日均气温降至零下18摄氏度。承担着宝成铁路和沿线十几万居民供电任务的330千伏硖栖Ⅰ线等输电线路覆冰严重,最厚处超过10毫米。接到险情后,周红亮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领班组成员顶着漫天风雪连夜赶赴现场排查覆冰情况。齐腰深的积雪中,每迈出一步都要耗费全身力气,汗水浸透棉衣后,又在严寒中冻成硬邦邦的“冰壳”,贴在身上如针扎般刺痛。但他顾不上这些,一边精准指挥融冰操作,一边紧盯着线路参数,直到所有覆冰清除、线路恢复安全运行,才靠着铁塔缓缓缓了口气。

  这样的坚守,早已融入周红亮的日常。每年春节,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喜悦中时,他始终坚守在融冰变电站里,目光紧盯着设备屏幕。“看着山里的灯亮着、铁路的火车跑着,我这心里就踏实。”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国网人最真挚的责任与担当。三十年来,正是这份执着坚守,让宝成电气化铁路实现“无人为断电”,秦岭输电线路保持零冰灾事故,150多万群众的用电安全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创新破局解难题 以“心火”点燃“智慧之光”

  2013年,周红亮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特意挂起一盏旧马灯,郑重说道:“灯油会尽,心火长明。”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多年来深耕创新的行动准则。在他看来,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实践中对问题的精准破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巡线工的肩上总要扛着二三十斤重的“百宝箱”,里面塞满各类工具,找工具时常常手忙脚乱、耽误时间。“为啥不能给工具安个家?”一个念头在周红亮心中萌生。巡线归来的夜晚,他借着油灯的光亮拆解旧帆布,用木片反复比划隔层尺寸,一针一线缝制出带有十二个插袋的工具包。三个月后,第一代“分区工具包”正式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巡线效率。这个朴素的想法,如同燎原火种,点燃了他的创新热情。

  2006年的雷雨季,线路频繁出现故障。周红亮进山反复排查分析,最终发现症结在于埋在地下的接地线因腐蚀老化,导致雷电无法顺利引入大地。找到问题根源后,他连夜查阅资料,尝试用热缩管将接地线与腐蚀物隔绝。经过无数次试验,他通过烘烤加热手段,将热缩管牢牢固定在接地线外,有效解决了腐蚀问题,大幅降低了接地线损坏率。这项成果也成为他的首项国家专利,更让他坚定了“从实践里找创新”的方向。

  随着电网技术不断升级,周红亮的创新目光又投向了“智能作业”领域。2021年,他发现传统架空地线断股修复需要整个抢修团队登塔作业一整天,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较高安全风险。“能不能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带着这个疑问,他牵头成立专项攻关组,带领技术骨干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研发攻坚。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7月,架空地线断股修复技术登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时尚科技秀》栏目。该成果由八旋翼运载无人机、投送机构与智能机器人三部分组成,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中“无人机高空输电线路定点投送、回收”和“多轴机械臂高压带电作业”两项技术更是在国内属首创。这套修复系统综合运用无人机与AI技术,可实现多种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线路的带电修复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抢修模式。

  多年来,周红亮始终坚持创新成果“接地气、能落地”。他先后研发出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线路引流小弧垂测量仪、输电线路异物清除机器人等一大批实用创新工器具。2021年,他的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工作室与国网智联电商有限公司签订“遥控式电动分流器”项目孵化合同。截至目前,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累计产出创新成果40余项,其中16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得国网公司银奖,“线路除障精灵”等成果还登上了央视《我爱发明》等栏目。他个人也先后获评首批陕西省“三秦工匠”、国网公司“国网工匠”。

  薪火相传育新人 让匠心在秦岭燎原

  “一个人的匠心再坚定,力量也有限,要让更多人握稳技术接力棒。”周红亮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工作中,他既是能啃“硬骨头”的技术带头人,更是徒弟们心里手把手传艺的“领路人”。多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技巧,先后培养出20余名技术能手。

  在周红亮的示范带动下,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先后建成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0所,产出各类创新成果超过280个,专利授权近百项,6项QC成果更是走出国门,“双创”纪录不断被刷新。

  如今,秦岭深处的新铁塔正不断“生长”,周红亮依然会背着工具包穿梭在深山之中。雪地里,他的脚印与年轻徒弟的脚印重叠在一起,如同一串清晰的接力符号。从一名普通的“巡线工”到享誉全国的“大国工匠”,周红亮用三十年时光证明:所谓匠心,不过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用双脚丈量责任、用坚守守护光明、用创新传递薪火。而那颗炽热的“红心”,终将在秦岭青山间,点亮更多属于电力人的“光明之路”。(张楚翌 通讯员 柴迎 黄娜)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大国工匠 万家灯火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