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时代视听语言讲好本土红色故事。7月16日,由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主办,西影传媒协办的微短剧《黄河密码》剧本研讨会在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举行,标志该剧正式进入创作期。
《黄河密码》由浙江海奕能源科技和西影传媒联合出品,剧本研讨会现场,来自文化研究、文艺创作、产业运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剧剧本内容、艺术表现、市场潜力、红色基因的青春化表达,以及红色文化与短剧艺术创新融合路径等,展开了4个多小时的深度探讨。
研讨会上,西影传媒剧集中心制片人王阳首度揭开剧本核心脉络:《黄河密码》以1935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西安为背景,在中共地下组织面临生死危难之时,剧中4位主角在隐秘战线,谱写出“平凡英雄”的不凡史诗。据悉,该剧将采用“主悬疑线+单元故事”结构展开叙事,“我们将在剧中,用青春语态、悬疑视角展现那段让人难忘的岁月,希望让Z世代更好走进红色历史、感受信仰力量。”参与该剧创作的剧作家刘戈兵表示。
多位参会学者提出对剧目创拍的完善意见和希冀。“微短剧不是历史的简化版,而是精炼叙事的升华版。”陕西省艺术创作中心办公室主任宋文宪强调,《黄河密码》要以3分钟单集体量实现“强情节引爆情感,小切口透视大时代”的目标。
陕西省社科院延安精神研究所所长樊为之希望,对剧本严格把关,剧中隐秘战线的斗争细节必须经得起“放大镜”检验;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会长王长寿则从“大历史观”出发,提出要着重对剧情的立体刻画,避免将革命叙事简单化为“好人打坏人”的二元对立。
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丁科民建议,该剧借鉴成功的电影及电视剧经验,设计多线叙事压缩戏剧张力。导演陈淑玲从打造精品短剧角度出发,希望剧组向演员强调表演细节和微表情的重要性。
研讨会现场,西影传媒剧集中心短剧营销负责人米赞赞援引行业数据表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但主旋律题材剧目在所有剧目中的占比不足5%,存在极大成长空间。“让精品主旋律微短剧,进入更多年轻人视野”,文艺评论家仵埂教授认为,这将是《黄河密码》最大的意义,“革命史便不仅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穿透大小屏,跨越90年的生命对话。”
《黄河密码》的投入创作,标志着陕西文艺界在微短剧领域又一次深度布局,也将为陕西红色文化IP开发注入新动能。西安市文旅局艺术处处长李升时表示,在剧目创作后期,可考虑开发相关主题文创,并将剧中取景地“嵌入”本土文化旅游带,通过青春化表达让红色历史“破圈”。
(首席记者 孙欢)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