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妮
“您对城市水体的清洁程度是否满意?”“您认为城市居民的上班距离远吗?”“您对城市消防站点的分布和响应速度是否满意?”……7月中旬开始,西安市住建局在网上发布2025年西安市城市体检居民问卷调查,邀请群众填写。
西安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全国样本城市,西安已连续7年开展此项工作,并将体检问题转化为更新行动重点,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大数据分析和居民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城区、街区、社区、住房4个维度,对生态环境、住房问题、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进行全面检查,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今年7月,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公布,西安获评最高等级A级,成为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中获此殊荣的4个城市之一。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最近,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康家村社区对老旧社区的改造,让居民王福贤感受颇深。
王福贤所居住的环东路大院,地处始建于1982年的老旧自建房区域。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大院的线路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一到用电负荷高峰就容易跳闸,居民对此忧心忡忡。
“为尽快解决问题,社区成立了电路改造帮扶小组。小组迅速联系专业施工团队,逐户排查电路情况,详细记录每一处隐患点,并结合大院房屋结构和居民用电需求,量身设计改造方案。”8月7日,康家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茜介绍。
“大院改造,资金是关键。夏天用电量大,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等靠要’。我们通过‘慈善幸福家园’公益平台筹款,不到24小时就筹集到1.5万余元爱心善款。”王茜说。
“这次改造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大家共同献计献策的结果。”王福贤说,施工前,施工单位提前公示改造计划,社区同步召开居民议事会征集意见,及时调整方案保障用电。小区还设立了进度公示牌,接受居民监督,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西安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推行的共同缔造模式,逐步形成包容开放的决策体系、多方共识的决策过程、协同合作的实施机制、共同参与的基本理念,通过一件件民生事项凝聚全社会共识。
通过城市体检为老旧小区“号脉问诊”,一批老旧小区的共性问题被清晰“扫描”出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问题,让城市更新工作从一开始就锚定群众的急难愁盼,为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奠定了基础。
炎炎夏日,未央区团结片区的龙湖天街商业综合体内人头攒动。团结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池说:“昔日破旧的城中村,如今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真是旧貌换新颜!”
龙湖天街所在的团结村此前是城中村。随着城中村改造深入推进,回迁群众如何获得稳定收益是各方面临的难题。在不断摸索中,未央区创新“区属国企搭桥、村集体公司委托、品牌运营商经营”模式,规划建设大型商场,由运营商负责经营,向村民支付租金。
“与回迁村的单独招商、分散经营相比,这种模式群众省心、收益稳定、招商方便,便于统一运营。”未央城建集团董事长白少奎说,这一模式实现了群众利益有着落、市场回报有预期、国有资本有收益的共赢局面。
村民不仅有了稳定收益,生活也焕然一新——社区老年活动室不时举办秦腔、象棋、广场舞等活动;在“名校+”模式的帮助下,孩子们能在家门口念完初中;卫生服务中心、大型农贸市场就近建成运营,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去年,附近的红旗铁路公园开放,让大家有了一个休闲好去处。
原本为红旗厂与陇海线衔接所建设的红旗铁路,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如今,这条早已停运的铁路线变成了铁路公园。铁路公园保留了铁轨、厂房等工业元素,增加休闲漫步、文创展示、亲子互动等功能,打造“生态+文旅”复合空间。
西安还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通过全面勘察评估,摸清了全市227座厂站、24748公里市政管道、36924公里庭院管网等地下管网家底,形成“一本账”,并编制专项提升规划,依照“厂—管—网—户”一体化系统谋划改造任务,建立滚动更新项目“一本账”,提升地下管网及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西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构建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以“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为原则,建成资源规划“一张图”平台。该平台打破“规、建、管”部门壁垒,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审批体系,并整合城市运行全要素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基准框架、数据枢纽与决策大脑。
面向城市更新全流程,西安同步建设“地面一张图”“地下一张网”耦合平台。“通过交互式辅助设计评估、量化方案差异、辅助成果公示及多主体预会审等功能,平台有效提高项目评估、会商、监管效率,强化部门协同与服务质量,助力城市更新高效推进。”西安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