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静波 摄
11月25日上午,省政协召开“做大做强西部影视文化品牌”月度协商座谈会。
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万盛华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多次提到的作家柳青、路遥都是陕西人,所以作为陕西的文艺工作者既感到自豪,又深知责任重大。陕西作为文化大省、作为红色题材资源大省,在重大历史节点都要有份量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局的统筹布置安排、精心组织策划下,我们陕西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文化传媒机构完成了这一使命。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推出了反映解放战争的电视剧《保卫延安》;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推出了反映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推出了反映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电视剧《长征大会师》;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拍摄了电视剧《共和国血脉》,这些戏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新近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们又组织拍摄了电视剧《伟大的母亲》,该剧近期也将在央视隆重推出。
陕西的影视文化有着曾经的辉煌,西影厂曾是中国电影的旗帜,为我省带来了很多的荣誉。陕西电视剧的工作者也为宣传陕西、歌颂陕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铁市长》《半边楼》《神禾塬》,到《保卫延安》《白鹿原》《大秦帝国》《黄土高天》,这些作品均获得国内各种大奖,为陕西的影视文化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作为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电视人,回顾这些年的创作,我深深体会到拍主旋律这类电视剧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一定要把这有意义的事情拍的有意思。拍摄时我一般都采用双线的叙事方式,因为这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领袖人物和历史事件大都是观众已知的,所以在创作上一定要有独到鲜明的立意,遵循重大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强调史诗品质、戏剧品质。而在剧中创作人物时,切实注意处理好大背景下小人物、大时代的小故事,大旋律中的小插曲,因为他们的命运是观众不可预知的,这样可使作品更有意思。努力使作品中人物充满激情,让整个作品充满着激荡,在看后给观众有着激励的作用。因为文艺作品要向提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精神、向更高的方向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多有意义、有信仰、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
我们为追求拍摄的真实感基本进行实景拍摄,我们大都是在英雄战斗的地方来表现他们,在那里拍的感觉真是大不一样,无论演员和职员站在英雄战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们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无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我们都需要动真情、用真诚来真实地歌颂人民的英雄!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省影视行业和作品有着昔日的辉煌,在国内至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题材开掘不够
我省独有的题材很多,如省戏剧研究院其前身就是民众剧团,其中有柯仲平、马健翎等都是值得歌颂的人物。当年毛主席说“顺着花生皮、鸡蛋皮就能找到民众剧团”,就是对民众剧团最好的褒奖。有关史料表明,正是由于民众剧团深入基层、服务民众的经验引发毛主席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同样,民众剧团的所为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相一致,它既是红色体裁,又是可视性很强的戏剧片。建议省政协可会同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和有关部门共同商讨,将我省独有的题材进行认真的梳理,统一规划,逐步推出一批有份量的影视作品,为宣传陕西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省内影视公司虽然众多,但始终未形成合力
省内大多影视公司均体量较小,单独作剧的可行性不强,加之各制作单位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交流,所以只能与外省公司合作,使本省资源流失。建议利用好政协精英荟萃的优势,架起名优企业与影视制作单位合作的桥梁,开拓“企企”合作、共创共赢的新局面,创新优化影视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我省影视文化,吸引外省更多的影视机构来陕发展。
让我们凝心聚力,共同努力,打造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能够立之当代、传之后世的陕西影视佳作,为做大做强陕西影视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