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的“归队”——西安市阎良区政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助力三位烈士“回家”

2025-11-24 07:51:54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寻找烈士墓、征集史料,是政协文史人的责任,更是对英烈的尊崇。”时任阎良区政协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飞接到相关线索后,当即向区政协领导作了汇报,并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寻访烈士墓工作...

  记者 闫智

  “叔,我们接您回家了!”10月30日,在渭南市富平县殡仪馆,来自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杨剑轻抚着叔父杨国洲烈士的骨灰盒,声音哽咽却坚定。

  这一刻,不仅是杨剑与失联近半个世纪的叔叔“重逢”,更标志着西安市阎良区一场历时两年多、牵动多方力量的烈士“寻亲归队”行动,迎来最圆满的收尾。

  而这场跨越时光的追寻,要回溯到另一位5335部队烈士的故事。

  1970年,在临潼县康桥(1987年划归西安市阎良区)驻军的5335部队的战士黄兴干舍身拦惊马,最终救下7名儿童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2023年清明,黄兴干烈士的战友孙建国等人到西安市阎良区关山街道叶家村黄兴干烈士墓地故址(1990年遗骸已迁回广东海丰)祭奠时,萌生了寻找葬在附近的老战友杨国洲、揭世耀烈士墓地的想法。

  “烈士不能被遗忘,能为他们寻亲尽一份力,我责无旁贷。”作为孙建国好友,公安阎良分局民警邢西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将孙建国等人在黄兴干墓地故址拍下的照片以及寻找杨国洲、揭世耀烈士墓的愿望转告给了阎良区政协社会事务委员会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

  “寻找烈士墓、征集史料,是政协文史人的责任,更是对英烈的尊崇。”时任阎良区政协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飞接到相关线索后,当即向区政协领导作了汇报,并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寻访烈士墓工作。

  在邢西平的协助下,工作人员联系到5335部队转业至阎良的孙建国等老兵。

  据了解,5335部队1946年组建于东北,历经辽沈战役、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涌现出欧阳海等英模。1970年该部队移防到阎良一带,1984年移防至甘肃省景泰县时,部队未及时向阎良区政府移交烈士墓管理工作,导致多名烈士信息模糊。

  “揭世耀是我的老班长,广东信宜人,1973年制砖时因塌方牺牲。”孙建国翻出珍藏的揭世耀烈士证照片,眼眶泛红,“杨国洲是湖南兵,1970年挖窑洞时没的,这些事儿我这辈子都记着。”

  寻访之路布满荆棘。在查询杨国洲信息时,中华英烈网上关于“杨国洲”的条目空空如也。

  工作人员不死心,扩大范围检索湖南籍烈士,终于发现“杨国周”的信息,牺牲时间、所属部队与孙建国所述完全一致,“肯定是‘洲’和‘周’登记时的笔误!”

  由于杨国洲烈士的墓地还没有找到,工作人员未与其亲属联系。

  可杨国洲的墓在哪儿?2023年4月17日,阎良区政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孙建国和区检察院同志到黄兴干墓地故址察访。

  “黄兴干墓南边以前确实有个墓,葬着个军人,但不是杨国洲,好像是叫‘王战荣’!”村民叶高兴说。

  村民林西荣补充说:“我娘家在咱区新兴街道南林村,那儿有个杨国洲烈士墓在村子枣园附近,我当年还参加过杨国洲烈士的葬礼。”

  得到这一消息后,众人随即赶赴南林村,所幸杨国洲烈士墓的墓碑信息等与掌握内容完全吻合。

  “得赶紧联系家属!”李飞当晚就通过抖音发布了为湖南新晃县杨国洲烈士寻亲的视频,配文详细描写了烈士的籍贯、牺牲经过和墓碑地址。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第二天就联系上了杨国洲烈士的侄子杨剑,确认杨国洲老家就在林冲乡塘寨村,他是一名侗族烈士,家属一直在寻找他的安葬地。

  经核实,阎良区政协工作人员整理出杨国洲烈士生平:1968年4月入伍,1970年5月随部队调防至原临潼康桥公社(今属阎良区关山街道),7月13日挖窑洞时遇塌方牺牲,葬于南林村枣园旁。至此,杨国洲烈士墓的寻找便告一段落。众人又开始寻访揭世耀烈士的墓地。

  从孙建国处获得的揭世耀烈士证标注着“葬于新兴乡东林大队”。为此,阎良区政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安排干部及文史资料员郑天才在当地走访群众。

  “杨国洲墓东侧曾有一座烈士墓,好像也姓杨。”有村民说。

  “会不会是‘揭’和杨的繁体‘楊’太像,老人们记错了。”抱着这样的想法,工作人员及郑天才又走访了村上多名老者。

  “葬在杨国洲东边的烈士和黄兴干一样,也是一位广东人,1973年在阎良断塬附近烧砖时因破土塌方牺牲,与揭世耀烈士情况完全吻合。”阎良区政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经进一步调查勘探,确认该墓即为揭世耀烈士墓。

  杨国洲、揭世耀烈士墓被确认后,村民曾经提到的“王战荣墓”又成了区政协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牵挂。

  2024年3月,由于查不到“王战荣”的信息,李飞在中华英烈网模糊查询“王战*”,找到陕西凤县“王战营”烈士信息——其1975年在阎良国防建设中牺牲,生前为5335部队战士。联系其家属后确认就是王战营烈士,1975年牺牲,葬于黄兴干烈士墓南侧。“王战荣”是村民的记忆偏差,烈士本名王战营。

  “哥哥终于有消息了!五十多年了,我们终于能给家人一个交代了。”同年4月,王战营的弟弟、妹妹、妹夫专程来阎良致谢、祭扫,并商议迁葬事宜。

  由于王战营烈士墓已平毁30多年,寻找遗骸难度极大。阎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重点结合林西荣等村民的回忆开展工作。经调查勘探,终于在黄兴干烈士墓南侧发现墓葬。

  2024年6月8日发掘时,家属到场见证,通过葬式、军用腰带、黄胶鞋底子及胸前钢笔等物证,确认墓主正是王战营烈士无疑。

  “看到这些遗物,就像看到哥哥当年的样子。”家属现场落泪,遗骸火化后,7月11日,王战营烈士被隆重安葬在凤县烈士陵园。

  烈士墓迁葬方案的确定,离不开多方协同。

  最终杨国洲烈士家属希望迁回原籍,揭世耀烈士家属同意就近安葬。

  “因新晃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扩建还需时日,且阎良区秋季阴雨连绵,迁葬工作一度搁置,但始终是区政协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牵挂。”李飞说。

  由于近日天气转好,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商后迅速启动迁葬工作。

  2025年10月30日上午,在烈士亲属、烈士生前战友、阎良区政协社事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新兴街道办、新晃侗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方见证与配合下,杨国洲烈士、揭世耀烈士墓经专业发掘后,烈士遗骸被运往富平县殡仪馆火化。当日,杨国洲烈士骨灰顺利迁回原籍,揭世耀烈士骨灰安葬到阎良烈士陵园。

  至此,三位烈士遗骸均得到妥善安置,阎良区政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助的三位烈士迁葬工作圆满完成。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阎良区政协 寻访 烈士墓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