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导报报道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陕西如何更好担负起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使命?11月7日,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与会常委、委员表示,要全力以赴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锚定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履职尽责,为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曾德超说,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守护好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等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深入挖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我们每年举办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意义重大,建议在现有规模基础上适当扩大,充分彰显文化优势。”
临潼拥有兵马俑、华清宫等世界级文化IP和千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五百处不可移动文物。省政协常委、西安市临潼区副区长霍炳男建议,要落实好全会“改革和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部署要求,将临潼打造为“国家文化特区”,并纳入国家外宣平台,推广“临潼-中华文明会客厅”品牌,定期在“一带一路”举办“临潼文化周”;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关键短板项目,实施差异化税收优惠;优化空间规划与土地保障,推动兵马俑、华清宫、秦东陵、秦帝陵东片区等历史空间整合提升。
省政协委员、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申大鹏表示,要及时宣传解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文化领域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网络作家树立正确创作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倾向,坚守艺术理想、恪守公序良俗,共同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围绕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姜亚军认为,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精准传播。他举例说,“英国人写的《哈利波特》想打开美国市场,就需要翻译成美国英语,美国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书名里的字都和原版不一样,这就是精准传播。”
姜亚军认为,陕西推动文化出海,要借鉴这类思路,避免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结合不同受众的文化习惯做好适配,让文化真正被理解、被接受。
省政协委员,陕西水务发展生态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方媛建议,全力推进“文化丝路”建设,全面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文化成果,打造更多彰显国风秦韵的文化品牌。高水平建设陕西国际传播中心,组建全省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学科优势建设国际传播研究基地,不断增强国际传播效能,用陕西人、陕西事、陕西话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提到文化,大家往往会想到文学、戏剧或者是其他文艺形式,实际上不管是文学也好戏剧也好,传播的都是一种向上向善思想。真正的文化强,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实支撑。”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郭建树说。
面向“十五五”,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回答时代课题?郭建树认为,要抓好智库建设和思想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有组织、有责任机制的专门机构,提出兼具指导性与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