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润初心 笔端著长安 西安市庆祝第二十六个记者节暨媒体主题沙龙活动侧记

2025-11-09 07:09:30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西安市庆祝第二十六个记者节暨媒体主题沙龙活动在长安区唐村举办。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以文字为媒、以初心为炬,共话新闻使命...

  11月8日,“诗道终南·心意长安”西安市庆祝第二十六个记者节暨媒体主题沙龙活动在长安区唐村举办。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以文字为媒、以初心为炬,共话新闻使命,畅谈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生动实践。

  笔墨书变迁

  见证城市“拔节生长”

  “2017年,我第一次去中欧班列(西安)采访时,年开行量不足200列,如今已突破3万列。和中欧班列(西安)一起成长的还有西安爱菊集团,集团副总刘东萌多次接受过我的采访,现在,能感觉到他心里底气越来越足。”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记者高炳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他分享着自己在西安8年的采访经历,“我切身感受到了,家乡在拔节生长”。

  “这些年,我通过《人民日报》向读者描绘古城西安的温暖群像。我采访过春节忙不停的快递小哥、鄠邑区农家乐老板、灞桥区樱桃种植户、莲湖区导盲犬训导师,他们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在普通生活中发光发热,他们也是城市最亮丽的名片。”高炳说。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姜辰蓉以《行走城市二三事》为题分享采访感悟。“在西安工作,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三步一古迹,五步一文物,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带给了我们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姜辰蓉说,西安的生态建设打破了许多人对北方城市的固有印象。“西安的高大乔木、灌木及花草错落有致,每个层面都有绿化,曾有位天津的园林绿化专家在网上发帖称赞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得到了许多来西安打卡网友的认同。这也激发了我想做一期关于西安园林绿化发展的新闻稿件,助力西安圈粉更多朋友。”

  巧思融诗韵

  共绘“唐诗之都”新景

  “长安”二字,是唐诗中跳动的文化脉搏。作为唐代都城,西安正以这份独有的文化禀赋为根基,聚力打造兼具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品牌,为建设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注入澎湃动能。

  活动中,大家围绕“如何让唐诗融入现代西安”展开热烈研讨,一个个兼具创意与可行性的建议,让“唐诗之都”的轮廓愈发清晰。

  如今,身穿罗裙的“长安丽人”已成为街头最动人的风景,许多年轻人都喜欢穿着汉服在西安打卡拍照。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紫怡,就是位资深的汉服爱好者。

  如何让汉服与唐诗深度融合?她建议,西安市各区资源禀赋不同,可错位发展。曲江新区可主打“宫廷风华”,复原《霓裳羽衣曲》中的华服盛宴;长安区等区县依托终南山可打造“山水诗旅”,让游客身着唐装,漫步于“辋川烟雨”之间。还可以在地铁报站中嵌入诗句朗诵;在老街巷设置唐诗墙绘与汉服打卡点,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偶遇诗意”。

  “打造‘唐诗之都’一定要抓住年轻群体的兴趣点,可以开发动漫、诗人主题盲盒,将唐诗改编成影视剧,形成多元、共生产业形态。还可以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我在西安找诗句’打卡活动,让线上引流带动线下消费。”王紫怡说。

  妙想连古今

  让唐诗“活”在日常烟火里

  诗中之意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观猎》,通过描写将军狩猎过程,展现其骁勇英姿。其中有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的诗句,我们如今就可以在新丰和细柳营之间建设一条跑马道,并增设唐装体验等项目,打造体育竞技类文旅产品,让青少年在竞技中了解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党委副书记侯涛娓娓道来。

  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陈钢说:“西安文化名人、文化大家云集,可开展文化名人讲述唐诗故事等活动,推动唐诗进校园、进教材;还应借助西安41座国际友城的力量,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唐诗之都’的国际影响力。”

  “打造‘唐诗之都’就是要让市民游客在柴米油盐之间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比如,看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有了不惧远行的勇气。通过打造‘唐诗之都’,涵养城市文明风尚,让城市不仅有人气,还更有正气,也让在册之诗变成在心之诗。”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张铁说。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郭雄建议,“唐诗之都”的品牌营销要尊重分众传播规律,聚焦历史爱好者、中小学生、汉服爱好者等群体,打造行走的唐诗路线、沉浸式剧目等场景,通过爆款内容打造,把品牌做大做强。

  交流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记者张恩雨提出“诗意地图”计划,建议开发唐诗AR地图系统,让游客能与虚拟诗人合影对诗。“西安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发起新乐府活动,邀请音乐人、艺术家和学生共同创作现代唐诗作品,用新形式激发年轻人的文化热情。”

  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郝冲则提出了“长安诗会”全民唐诗文化竞技大赛的构想,希望通过比赛让唐诗走进市民日常生活。他还建议在诗路地标设置打卡点,用读诗兑换非遗文创的方式,让文化传承变得可触可感。

  在这座浸润着千年诗意的城市里,新闻人正以初心为墨、以使命为纸,记录着西安的日新月异,参与着城市的文化建设。大家坚信,在笔墨书香与城市烟火的交融中,“唐诗之都”将让城市更加美好。

  记者 拓玲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记者节 媒体 主题沙龙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