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下小观众积极参与诗词接龙。

台上孩子们和机器人PK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1月6日下午,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报告厅里,一场“科技邂逅唐诗 智慧传承经典”校园人机诗词PK赛火热开赛。一位“胸藏万卷”的特殊嘉宾——智莱特机器人“莱宝”与小学生们同台竞技,共赴一场诗海之约。
机器人“莱宝”的盛唐诗心
“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会做什么?”活动伊始,主持人的提问瞬间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当机器人“莱宝”沉稳登场时,孩子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它虽未披古装,但“身体”里却仿佛有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盛唐穿越而来的诗魂。
“同学们好,我是莱宝,很高兴能‘以诗会友’。”“莱宝”大方地和同学们打招呼,一下子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接下来的“唐诗秀”中,它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李白的《静夜思》,并分享了这首诗背后的思乡故事。当被问及学习唐诗的感受时,“莱宝”用诗意的语言回答:“学唐诗就像一场穿越千年的旅程,每一首诗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我已经准备好啦,你们敢接招吗?”活动现场“莱宝”向小诗友们发起挑战,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五年级学生翁子敬兴奋地说:“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和机器人交流,感觉太新奇了。没想到‘莱宝’懂得这么多诗词,我太喜欢它了。”
人机展示诗词储备
真正的较量在“人机PK擂台赛”中展开。与传统的抢答不同,本次比赛采用“回合制”,学生队与“莱宝”轮流作答,宛如一场优雅的“文斗”。
“记忆大师”环节中,主持人刚念出“海日生残夜”,“莱宝”便从容地接上“江春入旧年”,并准确说出唐代诗人王湾的名字,对诗句进行了精要解析,其知识库的丰富程度令师生们赞叹。“诗意猜猜看”环节中,同学们与“莱宝”围绕“动物”“四季”等关键词,你来我往,佳句频出,共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诗意画卷。
最激动人心的当属“飞花令”的终极PK。以“月”为令,学生队与“莱宝”展开了循环接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台上选手对答如流,台下观众也在心中默默“酿诗”,并踊跃举手参与对决。
记者现场观察发现,同学们的诗词储备非常丰富。而“莱宝”依托自己庞大的诗词库,不仅流畅接招,还在比赛间隙真诚表扬:“同学们的诗词储备真丰富!”这场对决已超越胜负,成为一场以诗会友的盛宴。
“我能感受到,在比拼中,同学们和‘莱宝’都能将情感与诗词融合,让我们既体会到诗词运用的丰富性,也对诗词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六年级学生康安洋说。
成功的“AI+人文”启蒙
激烈的比拼后,活动进入温馨的分享与展望环节。孩子们争相分享感受之后,“莱宝”化身“学习导师”分享学习唐诗的“独门秘籍”——“把诗词编成歌曲能够更好地记忆诗词”,并回答了如何更好地理解诗词主旨的方法,为孩子们打开了学习古典诗词的新思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全体师生与“莱宝”一起,齐声诵读李白的旷世名篇《将进酒》。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报告厅里回荡,盛唐豪情与少年壮志浑然交融。
“这是一场竞赛,也是一次成功的‘AI+人文’启蒙。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唐诗遇上AI,教育的重心便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对学生内在兴趣与探索欲的激发。这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应有的模样。”活动主持人、语文教师李可心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 王燕 首席记者 程静 文/图)
记者手记
给唐诗一枚“科技芯”
在“山”字令中接龙,在“月”字令中唱和……这种零距离的互动,让科技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田——原来人工智能如此亲切,原来唐诗可以这样“好玩”。这种在游戏中悄然萌生的探索欲,其引导效果远胜千言万语的被动灌输。
在打造“唐诗之都”的征程中,这场活动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成为经典的“引路人”。当千年诗意通过智能声线流淌,我们欣喜地发现,唐诗的生命力,正因为创新的表达而更加蓬勃。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