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陕西引起热烈反响

2025-10-27 08:00:14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大家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锚定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方向正确、目标明晰、路径清晰。谋划部署“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一系列重大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指引方向、催人奋进。

  全会精神在陕西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锚定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奋斗,是科协组织的根本使命。”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说,“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立足‘四服务’职能定位,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建立完善科协服务科技人才的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机制;深入实施学术引领工程,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实际,促进学术交流和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四链融合’工程,打造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

  “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秦创原平台为依托,深化‘三项改革’,通过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协同解题’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聚焦航空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动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使学校真正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集聚地。”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晓林说。

  “全会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带领团队围绕环境与能源催化领域的技术难题持续开展科研攻关,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依托‘三项改革’等政策支持,推动团队科研成果及时落地转化,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西京学院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教授任海涛说。

  从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遨游太空的青稞、油菜,到神舟系列航天器搭载的地方农作物材料,我国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航天农业科技作为‘空间’与‘地面’技术融合的创新典范,是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农业升级的生动实践。”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航天育种专家郭锐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航天技术真正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持续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深化航天育种、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攻关,让更多‘太空种子’在田野扎根结果,以航天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会的一系列部署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让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坚定了以自主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信心。”陕西照金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应用总监高峰说,“苹果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我们目前推广的青砧是我国自主培育的新型苹果矮化砧木,打破了国外矮化砧木长期垄断的局面。这正是科技自立自强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自主研发、自主集成,以科技突破带动产业提质和农民增收,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地头结出更多硕果,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好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平台作用,继续坚持‘走出去孵化、引进来培育’思路,提升现有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效能,新建运营好渭南数智科创孵化中心,引育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技型企业。”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主任段作鹏表示,“将落实落细陕西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要求,帮助中小企业和创新团队申领科技创新券,通过举办常态化‘三项改革’科技项目路演活动,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最大化释放我省科教资源潜能。”

  全会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让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副院长卢巍备受鼓舞。“榆林创新院由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依托能源重镇榆林的资源禀赋,聚焦‘双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我们高标准建设了一批覆盖应用研究、中试验证、产业示范全链条的科研平台。目前,已获批或建设10余个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卢巍表示,榆林创新院将继续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和榆林能化行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加快布局科研项目,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孙亚婷 郭妍 郭诗梦 张梅 王志辉 耿杨洋 王晨曦)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二十届四中全会 精神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