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二十五日,杨凌农高会田间展的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内,火龙果新品种挂满枝头。
记者 李欣泽文/图
10月25日,在杨凌农高会田间展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的36座双拱双膜大棚里,“新双色”“秦红龙”等火龙果新品种挂满枝头,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LED补光灯为作物补足光照,水肥一体机精准输送养分。这科技感十足的画面,是现代农器具助力“南果北种”的生动写照。
基地创始人王艳是农高会14年的“老朋友”。她的创业路与现代农器具的迭代、农高会的赋能紧密相连。
2010年首次参展时,王艳还只是个蹭展位的“农业小白”。“最初在展厅讲火龙果‘南果北种’技术时,农户听得云里雾里。”王艳回忆。
直到农高会推出田间展,10万余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变身为“户外实验室”,传感器控温、精准滴灌等技术实景呈现,才让“南方果”在北方扎根的密码变得直观。
安塞阳光家庭农场负责人万强强就是在田间展上品尝了王艳种植的火龙果后,决定引进价值14万元的种苗。“口感特别好,当时就决定在陕北高原试种。”他说。
王艳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去安塞阳光家庭农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时拍摄的照片:“万强强的农场里,引种的火龙果枝条长得像胳膊般粗壮,果大味甜。”
王艳团队为合作农户提供从园区规划、品种选择到技术指导的全链条服务,还在直播间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少走弯路。
“开始我们没有经验,于是王艳全程指导,不仅拿着图纸通过视频教我们,还定期来安塞现场指导。”万强强介绍,“她教的二分土、八分羊粪的种植方法,让我们的火龙果喜获丰收。我打算扩大规模,专门建造一个火龙果采摘园。”
成功将热带火龙果引入北方,关键在于精准模拟原生环境。早期,将火龙果苗从30℃的南方运到北方后,面对0℃及以下的低温,王艳团队曾因保温难题屡屡受挫。
“我们用加厚的散光膜在大棚上覆盖两三层,就能抵御寒冬,避免强光灼伤枝条。”王艳说,“我们还将传统大棚40厘米高的通风口提升至2米,改变坡度,并配合智能风口控制系统,有效降低了棚内湿度,使灰霉病等发生率大幅下降。”
“棚掌柜”智能水肥一体机的全面应用也让种植更轻松。这个被称为“智能大脑”的系统,整合了水肥一体机、自动卷帘、环境监测等功能,让种植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王艳算了一笔账:“过去基地需要16人管理,现在6人就能轻松应对,每年节省人工成本约10万元。”这套系统经过四季严格测试证明其稳定性后,才在园区全面推广。如今,这些智能设备已成为基地稳健运行的“守护神”。“这个系统不仅在手机上就能操控,极端天气还能自动预警。”王艳说。
借助农高会,王艳不仅加速了技术推广,还拓展了青皮她园的发展方向。“通过展会,我们引进了大疆农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学习了适应不同地域气候的新型大棚建设技术,还借助农高会积累的口碑,开通自媒体平台,接到了阿富汗客户的咨询订单。”王艳说,其“南果北种”模式已在全国推广6万余亩,技术输出超1万次,培训人才逾1万人次,撬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