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西安“志愿之城”建设工作部署会暨全市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全市232万名注册志愿者和1.31万个志愿团体扎根基层的工作成果,也对《西安“志愿之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进行深入解读,为这三年志愿服务工作划定清晰方向、明确实践路径。
目标锚定
打造“同心西安”志愿服务品牌
《方案》紧紧围绕打造“同心西安”志愿服务品牌,汇聚多方力量,构建全城参与、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志愿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按照2025年强基础、2026年提质效、力争到2027年实现注册志愿者规模突破28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达1.5万个,累计服务时长超9000万小时;窗口单位、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超80%;建成10个以上志愿服务孵化基地,精心培育100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再打造5个国家级志愿服务品牌;此外,完善“15分钟志愿服务圈”,推动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有活动,各方共参与”的良好氛围,市民对志愿服务满意度超90%。
体系构建
六大体系,织密志愿服务网
为了解决目前志愿服务方面,部门间配合不够顺畅、服务专业度还需提升等问题,《方案》从六个维度发力,织就一张覆盖全流程、满是温情的志愿服务网络。
组织领导方面,建立市、区县(开发区)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深化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制度,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要完善制度安排,每年至少为社区解决不少于两项实际困难;同时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实现规范备案率达100%。
志愿服务供给方面,优化服务供给模式,实现“精准化”需求对接。依托基层网格动态收集群众需求,完善亮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等供需对接流程;每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培育优质项目,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提升服务专业性。
建强多元参与队伍,打造“专业化”服务力量。组建覆盖8大领域的“8+N”社区志愿服务队,建立青年志愿者人才库。2027年底前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市级志愿服务培训基地。
完善阵地网络布局,打造“便捷化”服务站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资源,优化站点功能布局。2027年底实现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超80%,每年重点扶持不少于150个优秀站点,升级信息化服务平台。
强化制度保障支撑,建立“长效化”运行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和积分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渠道,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培育特色志愿文化,推动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市民公约和学校教育;创作特色文化产品;制作形象标识规范的西安志愿者服装,在志愿活动中规范使用志愿标识;积极组织开展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宣传志愿服务、生动故事、感人事迹,展示好西安“志愿之城”形象。
责任督导
用心保障,让志愿温暖落到实处
《方案》也特别强调,各区县、开发区和市级部门要把“志愿之城”建设纳入工作规划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积极提供多项支持,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协作配合,推进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城市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温度的底色。志愿服务做得越深入、越广泛,就越能提升城市的文明气质、提高市民素质、优化营商环境,也越能增强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志愿之城”涉及方方面面,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立足职能,大胆创新,注重督导问效,共同推进“志愿之城”的建设。
记者 姚瑞丹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