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满淑涵
秦岭脚下、渭水河畔,诞生于1965年的宝钛集团拥有诸多耀眼光环: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钛及钛合金研发制造企业,钛材产量世界第一,综合实力居全球钛行业前三位,摘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属行业唯一。
从创业成长到跨越发展,从产线升级到技术更新,这家老牌国企的崛起脉络始终与我国钛工业发展进程紧紧相连、同频共振,有力支撑“大国重器”,多元衍生“品质新宠”,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深耕钛及钛合金赛道,锚定“建成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目标搏浪新蓝海。
锻长板 巩固市场优势
钛,有“太空金属”“海洋金属”“未来金属”之称,这有赖于它的卓越特性——比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密度低、耐高温、亲生物,可作为优质轻型高强耐蚀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重要的生物工程材料。
不论是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医疗植入等“高精尖”领域,还是手机、茶杯、钓鱼竿等“小而美”产品,钛及钛合金的应用场景正不断解锁。
追溯产业链条,这在宝钛工业园有更为直观的印证。
“我们拥有国内第一条钛及钛合金专用抛丸酸洗生产线。”顺着宝钛集团板带材料分公司职工刘明明手指的方向,全封闭酸洗机组正有序运转,把表面处理光亮、均衡的钛材板卷送往下一道工序。
“酸洗带材表面均匀度好、控制精度高、生产效率高、智能化程度好。”刘明明进一步介绍,眼下正在不断扩容的在线监测系统还将进一步优化钛带材料前期处理工序。“通过量的积累丰富图片信息样本,将板带材表面缺陷类型集成到数据库,经严格产品标准比对,大幅提高坯料处理品质,相当于在转序前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应用端的复杂工况对材料性能提出极致要求,推动钛合金技术持续突破,而市场是检验产品竞争力的试金石。
宝钛集团销售部主任邵军举例说:“比如,手机中框用到钛材,可以兼具轻盈与坚固的特性,能显著提升握持手感与耐用性。另外,像折叠屏手机衬底材料,既要考量质量和厚度,又需具有高平整度、高光洁度,且导电导磁性能相对较弱,那么在诸多苛刻条件‘过筛’中,钛材成为理想之选。”
一张“十四五”以来的销售成绩单勾勒出宝钛集团聚焦钛产业“多点开花”的业务版图。
——在高端市场,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坚持科研与营销双向驱动,推进前端应用验证与产业链协同开发,持续深化与相关行业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行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深度融入国家高端制造供应链体系,实现从“材料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战略转型。
——在民用市场,板带箔、管材及铸件产品均有突破,成功实现离子膜电解槽镍板国产化、塔盘锆板行业首用、首件钛合金搅拌轴交付、超薄笔记本钛材批量供应等。
——在外贸市场,全面融入全球航空供应链,与波音、空客、赛峰等头部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成功开拓土耳其、巴西等新兴航空市场。
此外,宝钛集团持续深化在能源和3C等领域的全球布局,填补多项国内钛材出口市场空白。目前,业务已覆盖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速。
补短板 提高产业韧性
60年发展历程中,宝钛集团既有助力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颗软着陆卫星顺利返回地面的荣耀,也有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的骄傲。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宝钛集团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2024年,宝钛集团主要指标逆势增长,钛产品产量首次突破4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利润同比增长11.46%,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在宝钛集团副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张平辉看来,持续给科技创新做“加法”,是企业巩固传统优势、不断塑造新优势的内核。“目前,我们拥有从海绵钛到钛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建立了海绵钛、熔铸、锻造、板材、带材、无缝管、焊管、棒丝材、铸造、原料处理十大生产系统。未来还将继续增加产业链宽度,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工序,并通过工艺改进、流程优化等方式降成本、降能耗。”
《2024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指出,全球钛产业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技术自主、资源多元化、区域协同成为我国钛工业发展关键。
以创新之姿回应时代命题,“十四五”以来,宝钛集团踏出一串串坚实足迹:650℃高温钛合金工程化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自主设计研制的15吨级大型真空电子束熔炼炉实现国产化替代;航空用钛合金薄壁型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单重和长度均创国内之最的8.7吨1000Mpa级高强高韧钛合金板材;成功轧制出国内首创的电子领域专用高强度超薄钛合金箔材,突破多种截面形状、多钛合金牌号薄壁型材技术难题;突破多牌号高性能宽幅镍基合金板材、带卷技术工艺……
铸新板 激活发展动能
工信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明确将高承压耐低温钛合金铸件、大型薄壁耐高温钛合金铸件等精密钛合金材料纳入先进有色金属目录,直接推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的钛加工材需求升级,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将自主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持续提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定力与能力,宝钛集团正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由于钛合金的物理特性,其加工过程要求复杂,使加工更具难度。”宝钛集团板带材料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娟丽介绍说,由于钛合金的热导率低、变形抗力大,存在轧制脱屑现象,加工过程中必须在润滑、除油、退火、拉矫等环节做到精益求精、毫厘不差。“经过多年攻坚克难,现有产线可生产厚度0.05到12毫米全系列钛、镍、锆及其合金带箔材。”
应对钛行业供给、需求、价格和竞争之变,要想在“惊涛骇浪”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更大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不断拓展经营思路,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
当前,宝钛集团的新产业板块在改革浪潮中应势而动、顺势而上。
在镍基合金方面,实现宽幅薄板的稳定生产,推动高耐蚀板材全面国产化,产品成功进入核电、石化及采油装备供应链。复合板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钛钢、锆钢批量供货湿法冶金项目,并进入国际企业供应链体系。宽厚板产品成功攻克超细晶粒锆板、深海耐压钛合金等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核电与深海装备领域。同时,还积极拓展铜箔设备、大规格阴极辊部件及中间合金等多类产品,完成高端钛合金材料替代,并在环保与新能源领域成功开发MVR废水处理、热等静压设备及钼镧合金继电器等新兴应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宝钛集团正围绕“1345”发展行动纲领,拥抱变革、迎接挑战,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