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民生幸福底色——陕西民政事业五年发展回眸

2025-10-07 10:19:51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兜底线、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用心用情书写民生答卷。

  困难群众救助标准稳步提升,178万低收入人口与529万关注对象纳入监测数据库,51项预警指标织就“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的防护网;1.6万个养老服务设施托起“夕阳红”,全省县(市、区)婚姻家庭辅导室实现全覆盖……

  每一组数据都是民生承诺的兑现,每一件实事都在擦亮幸福底色。

  创新救助模式,兜牢底线惠民生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重新有了盼头。”9月25日,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的邓军(化名)说。2022年8月,邓军确诊白血病,治疗费用达30余万元,个人需支付6.26万元,这让他仅靠种植花椒为生的家庭举步维艰。村里融救助信息员了解到其困难后第一时间上报,邓军很快被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步享受低保、医疗救助等6项叠加救助政策。

  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整合民政、教育、住建、残联等21个部门、单位的56个救助项目,实行“上门办”“掌上办”“一厅办”和定期回访,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转“政策找人”,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这是我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我省通过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光”。

  救助体系更完善——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政策,年均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50亿元,惠及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高龄老人等14类群体645.92万人。

  对象认定更精准——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建成覆盖178万低收入人口和529万关注对象的监测对象数据库,科学设置51项预警指标,贯通民政、司法、财政等14个部门48项信息数据,动态监测因病、因学、因残等返贫致困情形,通过“大数据监测预警+铁脚板摸排核实”,确保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

  救助服务更多元——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低收入人口提供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能力提升等差异化、个性化救助服务,推动救助政策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关爱“一老一小”,绘就“朝夕”温暖图

  每天一到午饭时间,西安市未央区未央湖街道陈家堡社区的陈大爷就走出家门,到社区的“长乐餐厅”吃饭。臊子面、烧豆腐、焖鸡腿……一天三顿饭不到15元,营养全面、干净卫生。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为解决社区空巢老人助餐问题,2021年底,陈家堡社区将原来的自行车棚改建为社区“长乐餐厅”,让社区的老人不出小区、不花高价就能吃上可口饭菜。

  近年来,全省累计建成城市老年助餐点4929个、农村幸福院9419个,通过推进“邻里助餐点”建设,为就餐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助餐服务。

  聚焦“优化供给”,省人大颁布实施《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专项规划》《陕西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省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6项,编制发布21项省级地方标准。阵地建设方面,我省加快构建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设施,开展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质增效行动。全省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县(区)18个,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养老床位24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7万户。做好养老服务,人才是根基。为此,陕西出台《陕西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持续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开展护理员职业等级认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级评定,培训养老护理员17.6万人次,8000余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我省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机构养育孤儿和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800元和每人每月1400元,其中,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位列西部省份第三;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列为一类救助对象,享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全覆盖。

  我省还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修订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并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完善了我省未成年人“六大保护”网络;建设市、县级未保中心109家,乡镇(街道)未保站1322家,村(社区)儿童之家2700个,形成了“五级保护”工作格局;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400名,村(社区)儿童主任2.1万名,有效维护了困境儿童群体合法权益。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实事暖民心

  “跟传统婚礼相比,我觉得这样的集体婚礼形式更加简单,且不失庄重。”9月22日,曾参加宁强县“情定羌州·缘来是你”羌族集体婚礼的新人张颖深有感触地说。宁强县先后举办6场羌族集体婚礼,见证了125对新人的幸福时刻。

  近年来,全省坚持推进婚俗改革,广泛宣扬“零彩礼”“低彩礼”等婚俗文明新风尚,引导人们树立移风易俗行动标杆。全省100%的县(市、区)建成婚姻家庭辅导室,加强婚恋观教育,促进婚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逝有所安”,我省持续深化殡葬改革。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29亿元,为全省62个殡仪馆更新了殡仪设备,建设了14个殡仪馆、2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支持10地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我省出台惠民殡葬补助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减轻群众丧葬负担。

  残疾人福利工作方面,我省组织开展“民康计划”和“福康工程”,年均下拨残疾人两项补贴12亿元,惠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107万人;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92%。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展望未来,陕西民政将全面深化改革,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杨小玲)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民政事业 民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