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实习记者 王朝晖 杨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以文传脉,强化系统观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构建大保护格局、践行大考古思路上持续发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生代非遗人作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对于非遗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他们的日常,了解他们如何在保留技艺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吸引年轻受众。
李朝阳:指尖“新彩”绘唐风
“这是老手艺人的性子,急不得,也骗不了人。”8月27日,记者在西安市唐家寨村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基地见到李朝阳时,他正忙着给一尊三彩马上釉。
李朝阳正在给唐三彩人物俑上釉 记者 闫智 摄
李朝阳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样式的唐三彩作品,有复刻唐代文物的三彩马,绿釉如江波、黄釉似落日,藏着千年工艺的严谨;也有“唐妞”“祥云马”“抽象鱼”等新时代作品,釉色流淌间透着鲜活的现代气息。
“唐三彩的烧制,首先要选取优质高岭土制作原泥,再根据模型制作泥坯,入窑烧制,阴干后获得纯白泥坯再上色,然后进行第二次入窑烧制,成釉后再冷却,整个过程可能需要2-3个月的时间才能最终成型。”作为唐三彩第四代传承人,李朝阳与这门手艺的缘分,是父亲李建鹏用半辈子“种”下的。
“父亲1984年拜师学手艺,一辈子就认‘仿文物’的理,作坊里的每一匹三彩马、每一件女俑,都要对着老样子比着做。”李朝阳回忆说,打他小学三年级起,父亲就“揣着心思”送他去学美术,从素描排线到色彩调配,一学就是十年,“那时候不懂,总觉得父亲逼我学画画太严,后来才明白,他是怕这手艺断在手里,早早就为我铺好了路。”
2008年毕业后,李朝阳开了家唐三彩销售店。看着柜台里的传统三彩马,年轻人多是驻足看两眼就走,他心里渐渐有了想法:“老手艺不能只当‘老古董’,得让它跟现在的生活沾上边。”2013年,看到父亲的腰越来越弯,作坊里的留守妇女也陆续退休,李朝阳关了店,回作坊跟着父亲学烧窑、配釉,也悄悄萌生“创新”的念头。
他第一次把捏好的“不看不听不说”小和尚泥胎摆到父亲面前时,父亲的脸瞬间沉了下来。“这是啥?唐三彩哪有这样的?”父亲拿起泥胎,语气里满是不解,抬手就扔到了地上。
“那时候委屈得晚上睡不着,觉得父亲太固执。”李朝阳没气馁,后来拉着父亲去逛展会。看着年轻人围着别家的文创非遗产品问东问西,听着有人说“原来老手艺也能这么有趣”,父亲没说话,只是在路过类似“小和尚”的摆件时,停下脚步多看了几眼。回家后,父亲默默收拾出一间新的制模房,对李朝阳说:“试试吧,别丢了老规矩。”
如今,李朝阳创新烧制的“唐妞”“富贵马”等系列唐三彩文创产品成了“爆款”,一个小“唐妞”唐三彩能卖到300元,旺季时每天赶工都供不上货。父亲李建鹏现在也会拿着“唐妞”跟人念叨:“这釉料配比是老祖宗传的,烧窑的温度也没改,就是模样新了点,好!”
在“守”与“变”之间,李朝阳把传承的路走得更宽。2017年,他和父亲建了免费的唐三彩展厅,还弄了间多媒体教室,主动对接学校和旅行社,让孩子们亲手体验捏泥胎和上釉。
“有个小姑娘把三彩女俑的裙子涂成了粉蓝渐变,我爸一开始想拦,后来看孩子笑得开心,也跟着教她调釉。”李朝阳说,现在工作室每年能接待不少游客和学生,孩子们带走的不只是自己做的小摆件,还有对唐三彩的好奇。
“非遗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展品,得有人做、有人爱,才能活。”李朝阳说着,又拿起釉料笔,给新一批“唐妞”上色。
陈耀武:秦腔脸谱的现代新生
“秦腔脸谱的宣传工作,也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职责之一。”8月27日,记者在西安市长安区小峪口村关中秦腔戏剧脸谱传习所见到陈耀武时,他正在给一款秦腔脸谱上色,整个八月,陈耀武都忙着给一家陕菜餐厅制作关羽、张飞两款装饰脸谱。
陈耀武正在非遗传习所绘制秦腔脸谱受访者供图
秦腔脸谱制作时,需先制坯塑形,再以皮胶粘合纱布增强坯体强度,近十层材料需逐层精细堆叠后阴干,后续按“勾白打底、填黑定型、精准填色”的传统工序,逐步完成脸谱的勾勒创作。
作为陕西秦腔脸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陈耀武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1年,他考入长安戏曲职业学校学习表演,毕业后进入秦腔剧团工作。“因自小喜欢画画,想着以后登台演出能够给自己勾脸化妆。”2010年,陈耀武辞掉工作,开始致力于秦腔脸谱的整理和研究。
“手工制作秦腔脸谱工序繁杂,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半个月时间。”陈耀武说,制作成本高昂成为秦腔脸谱受众受限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部分民间老艺人思想保守,不愿分享珍藏的脸谱样式,这让脸谱技艺传承陷入“后继难续”的困境。
为推广宣传秦腔脸谱,文创热潮兴起后,陈耀武尝试将秦腔脸谱与生活用品结合,通过工厂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先后推出秦腔脸谱主题文化衫、背包等物品,但市场反馈平平。
2022年,壬寅虎年春节,不气馁的陈耀武设计了一款生肖虎秦腔脸谱纸巾盒,搭配“虎虎生威”文字。凭借喜庆风格与亲民价格,纸巾盒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也为他打开了文创思路。
“政府提倡非遗要生产性保护,我们一定不能和社会脱节。”陈耀武将原创的“龙凤呈祥”脸谱与书签结合,深受市场欢迎。之后,他又设计了冰箱贴、茶杯垫、折扇等文创产品,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让秦腔脸谱更好地得到传承,2018年,陈耀武的专著《秦腔脸谱》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所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秦腔脸谱和各类脸谱的基本画法,还分享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成为研究秦腔脸谱的重要参考文献。
“从明代到现代,秦腔脸谱其实一直在变革。”陈耀武说,故步自封只会将非遗真的变成“遗产”。
如今,陈耀武开始尝试引入AI参与创作,将设计想法与AI的绘制功能结合起来,为秦腔脸谱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只有主动打破传承壁垒,加入现代技术,探索符合时代的传播方式,才能让非遗真正‘活’下去。”陈耀武说。
夏璐璐:绣活传承的现代生命力
8月27日,记者走进西安市临潼区相桥村一间老房子,里面挂满了虎头鞋、布老虎、吉祥纹样绣品,角落里堆着装满绣线的纸箱——这里是“90后”关中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夏璐璐的“战场”。作为少见的男性刺绣传承人,夏璐璐用了近十年时间,在坚守传统技艺内核的同时,为这门古老手艺找到了贴合现代生活的“打开方式”。
夏璐璐正在制作狮子滚绣球 受访者供图
夏璐璐与关中刺绣的联结,始于奶奶的绣绷。“奶奶是村里有名的老手艺人,手里总拿着针线,家里的许多物件都有她的针脚。”夏璐璐说,小时候总坐在奶奶身边,看红绿黄线在奶奶手中变成吉祥纹样:鞋头老虎象征“健康壮实”,肚兜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刺绣,成了他最早的文化记忆。
“我大学毫不犹豫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就是想让奶奶的老手艺传承下去。”夏璐璐常趁假期回村向奶奶请教刺绣针法,还跟着去拜访周边前辈,记录下“打籽绣”“锁边绣”等关中刺绣特有针法。毕业时,他放弃了南方服装企业优厚的薪资,瞒着家人回乡当起“绣郎”。
“起初家人和村里人都不理解。”夏璐璐说,母亲曾劝他“小伙子捏针线没前途”,村里也有“大男人干女人活”的议论。面对质疑,他不辩解,每天绣到手指发麻。三个月后,他将第一双完整的虎头鞋摆到家人面前,父亲翻来覆去看后,再有人议论便帮忙解释:“这是咱关中的老手艺,得有人传。”
“要创新,先得把传统的‘根’扎稳。”回乡后的前两年,夏璐璐跑遍了渭南、咸阳、宝鸡等地的乡村,拜访老绣娘、收集老绣品。他花了半年时间,收集整理了近200件老绣品,逐一研究纹样寓意和针法特点,“关中刺绣的核心是‘浓艳配色、吉祥寓意、扎实针法’,这三点不能丢。”
2019年,夏璐璐注册了“道囍奶奶”品牌,开始尝试“传统技艺+现代审美”的创作。在保留关中刺绣原本吉祥寓意的同时,调整造型和配色,贴合年轻人对“简约国潮”的喜好创作新品。
关中刺绣中,布老虎是经典题材。夏璐璐定下“千虎千样”目标,不重复设计,让每只布老虎都有独特性。
“有家长买去给孩子当玩具,也有年轻人买来做装饰,这就是我想要的‘有用的传承’。”目前,夏璐璐已完成300多款不同风格的布老虎,部分款式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老手艺光自己会还不够,得让更多人参与,才能传得远。”2020年起,夏璐璐成立合作社,吸纳村里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免费培训,统一提供材料和设计样式,村民按订单制作,他负责收购和销售。
夏璐璐还定期去相桥村社区“青苗成长”托管班,教孩子们绣简单的老虎挂件和小香囊。
“孩子们第一次拿针时会紧张,绣得歪歪扭扭,但他们特别认真,会追问‘这个纹样是什么意思’。”夏璐璐说,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他更坚定了做非遗普及的决心,“不用要求他们都成为传承人,只要知道‘这是咱关中的文化’,就算播下了种子。”
2021年,夏璐璐开始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刺绣教学视频,内容包括“如何穿针引线”“基础针法教学”“老绣品背后的故事”等,目前账号粉丝累计超15万。
“有很多年轻人通过视频联系我,想学习刺绣,还有人定制绣品。”夏璐璐用新媒体平台不仅打开了销路,更改变了年轻人对“非遗等于老古董”的错误认知。
如今,每天早上8点,夏璐璐都会准时走进工作室,拿起针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说,自己这辈子可能就做这一件事了,“一针一线慢慢绣,把奶奶的手艺传下去,把关中文化传下去,这就够了。”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