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十五五”建一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打好“组合拳”

2025-08-18 07:32:37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展望“十五五”,陕西如何在城市能级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找准发力点、打好“组合拳”,将中央部署转化为具体实践成效...

  记者 闫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怎么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明确了主攻方向。

  展望“十五五”,陕西如何在城市能级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找准发力点、打好“组合拳”,将中央部署转化为具体实践成效?本报特邀三位政协委员共话发展之策。

  【本期嘉宾】

  李昊 省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尚飞林 省政协委员、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

  骆建忠 西安市政协常委、陕西尚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公共服务要精准惠及民生

  作为西部重要省份,陕西正面临关中平原城市群过度集中、陕北陕南发展不足,以及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区聚集的双重挑战,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破解发展不平衡,首先要打破‘一城独大’的空间壁垒。”省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昊认为,陕西需构建“一核带动、多极支撑、联动发展、全域开放”的区域格局,推动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李昊认为,过度集中的资源导致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承压,而陕北的能源型城镇、陕南的生态型城镇却面临设施短板。为此,必须通过西咸一体化“双中心”建设,将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周边辐射,让公共服务跟着人口和产业走。

  “城市发展要建立与人口规模和结构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李昊建议,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的持续开展,优先使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特别是挖掘城镇低效存量用地的更新再利用潜力,做好土地政策的配套调整。同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城乡各层级,保障城乡居民的民生需求。

  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李昊认为,应“量体裁衣”。“不是简单建学校、医院,而是要与人口规模、结构精准匹配。”他说,比如西安的城中村改造,不能只盖房子,要同步嵌入社区养老食堂、托育中心。

  如何让公共服务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李昊认为,关键在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辐射郊区,三甲医院可以在新区建分院,15分钟生活圈不能只停留在规划图上,要让每个居民步行可达、用得方便。”他说,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均衡覆盖,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让公共服务设施真正成为民生“兜底网”。

  让文化根脉浸润城市肌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让承载着地域记忆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形态的重要命题。省政协委员、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尚飞林多年来深耕陕北民歌传承,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

  “陕北民歌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是活的历史。”尚飞林说,推广陕北民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城市文化形态的一次重要提升。

  尚飞林认为,传统文化能够使城市文化更加多元、丰富,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陕北民歌的推广,可以激发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能够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投资者,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不能“一刀切”式地拆除,很多老街区、老建筑里藏着民俗文化活动的痕迹,既是居民的“精神原乡”,也是未来的文化财富。尚飞林认为,要平衡民生需求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在更新中留根”。建筑企业可采用“微改造”思路,如保留陕北城中村的老戏台、关中老街的民歌传唱点,将其改造为社区文化广场或非遗展示空间;在回迁房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如陕北的窑洞窗棂、陕南的吊脚楼线条),一方面能保障居民“留住乡愁”的情感需求,提升改造接受度,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空间可引入文旅项目(如民歌体验游、民俗市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运营收益。

  “城市文化不能千篇一律。”尚飞林建议,在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地铁站等设置陕北民歌主题雕塑、壁画、音乐装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将陕北民歌等融入当地旅游项目,如开发民歌主题旅游线路、举办民歌文化节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城市建设要算好“民生账”

  建筑企业是塑造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功能的核心力量。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的政策导向下,建筑企业如何从“盖房子”向“造生活”转型?西安市政协常委、陕西尚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建忠分享了他的实践与思考。

  “过去盖楼只看容积率,现在要算‘民生账’。”骆建忠以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项目为例,“我们在盖研发楼时,同步建了人才公寓和社区食堂,员工步行10分钟就能上班、吃饭,这就是‘职住平衡’的落地。”

  在他看来,建筑企业要善于运用数字化工具,如通过BIM技术模拟社区人流、车流,提前规划幼儿园、菜市场的位置,让图纸上的“15分钟生活圈”真正落地。

  在曲江新区某社区养老综合体建设中,骆建忠曾带领团队通过入户问卷、社群讨论等方式收集数据,并据此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将高频需求的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康复理疗等功能区设于低楼层,并与社区卫生站打通;托育中心则结合周边双职工家庭多的特点,延长服务时间至晚8点。

  “服务设施的建设实效取决于对居民真实需求的精准把握。”骆建忠建议,细化社区公服配建标准,强制要求新建项目按人口比例建设养老托育设施;设立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运营压力。

  “绿色与智慧是建筑产业的未来方向。”骆建忠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要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与认证体系,将碳排放纳入项目审批核心指标,加大绿色建材采购补贴力度,推广本地化应用;加强政企合作,共同建设城市级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整合建筑能耗数据,为碳减排决策提供支撑。企业要主动投入研发,将绿色成本视为长期竞争力投资。

  “建筑企业不只是施工队,更是城市的‘裁缝’。”骆建忠说,“要量体裁衣,根据城市的历史、人口、产业进行设计,努力让每个项目都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城市发展 城市更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