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出新中让秦腔“古调”有“新弹”

2024-04-29 08:54:36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步入新时代,接过接力棒的秦腔人坚守传统、拥抱当下,通过创排剧目、丰富表达、开展惠民演出等,将更多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在求新求变中让秦腔“古调”有“新弹”。...

  □ 记者 刘凡銆

  “一碗热面一台戏,扛着锄头去种地。”秦腔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这句流传于陕西民间的谚语,生动表达了三秦百姓对秦腔的喜爱。

  步入新时代,接过接力棒的秦腔人坚守传统、拥抱当下,通过创排剧目、丰富表达、开展惠民演出等,将更多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在求新求变中让秦腔“古调”有“新弹”。

  精品力作迭出 演绎时代故事

  “飞过千条河,越过万重山。曾经黄沙八千里,今朝碧玉连九天……”2023年11月15日晚,一场融合当代音乐元素的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在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上演,现场座无虚席。

  自2022年10月首演以来,由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领衔主演的《生命的绿洲》先后在榆林、北京、深圳等地演出。李梅在剧中化身防风治沙的陕北婆姨何玉芳,为观众讲述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人类生态奇迹故事。

  剧本创作是文艺院团的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继承延安时期首开戏曲现代戏创作先河的传统,以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创排出《生命的绿洲》《楷模村》《路遥的世界》等秦腔现代戏。

  “聚焦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省戏曲研究院以观照时代、观照主流、观照高尚的题材选择,创作展现新时代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剧目,期待满足百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李梅说。

  复排是对经典全方位的传承。“复排老剧目是守正创新、继承发展、弘扬秦腔艺术的具体落实。”在三意社社长侯红琴看来,复排的剧目要与时代并轨,力争让精品剧目在新时代持久流传。

  2022年6月17日,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侯红琴将《玉堂春》这一经典剧目再次发扬光大。

  “侯红琴的表演,守正而创新,在继承‘肖派’传统的同时,又赋予了别样的新意,可谓是继承传统又别开生面的‘示范性’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辛雪峰评价道。

  为了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彩,近年来,西安多个秦腔院团对“沉睡”的老剧目进行复排,推出经典传统戏的“青春版”,拓展秦腔艺术传播途径,展现新时代戏曲守正创新之风。

  2018年,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带领团队上演了青春版《柳河湾的新娘》《三滴血》,2023年又推出青春版《夺锦楼》《白蛇传》《昭君行》,这些戏剧在剧情构思、舞美设计上迎合了现代审美需求,让不少年轻戏迷直呼“过瘾”。“复排不是复制,要精心进行符合时代的改进、升华,既不失传统,又体现新的时代印记。”惠敏莉说。

  丰富表达形式 拉近受众距离

  2023年8月,易俗社推出全国首款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作为易俗社开拓戏曲艺术表达的创新探索,《易俗社·梨园夜》以“夜游+沉浸式”为特色,由“百戏之祖”“百年芳华”“百花争艳”等篇章组成,受到大批年轻游客的喜爱。

  “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形式,能够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兴趣,让戏曲艺术走出单一演出空间,回到日常生活。”《易俗社·梨园夜》策划者蒲国伟认为,当代观众对戏曲艺术的观赏需求,正在从传统的方寸小舞台走向沉浸式演出空间,通过多样态观演关系,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

  古调新弹,守正出新。近年来,易俗社在丰厚传统中寻找创新表达方式,从打造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到虚拟数字人“秦筱雅”惊艳“出道”,再到携手高校等社会力量设计秦腔文创IP,坚持着眼当代生活,观照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不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023年12月27日,三意社将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改编为秦腔剧目《宫廷计》,用唱、念、做、打演绎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悲剧,在丰富秦腔舞台表现形式上,走出了一条古老艺术与西方文化接轨的新路。

  “我们希望追求‘核是莎剧、魂是秦腔’的艺术境界,在遵循秦腔本体的基础上,以开放与灵动的舞台形式、叙事架构为观众奉献一台中西合璧的经典大戏。”侯红琴说。

  在侯红琴的带领下,三意社相继创排了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红色现代戏《陕北往事》、移植剧目《安国夫人》《秦豫情》等一批优秀戏曲作品,以新形式、新表达架起戏曲与青年观众之间的桥梁。

  “中国戏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守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史。”李梅认为,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守正”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守戏曲的人民性、本体性,是对优秀传统的守望与回归,那么“创新”就是在“守正”基础上,对时代发展、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关照,是推进陕西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之举。

  传承秦腔薪火 服务人民群众

  当下的秦腔,不再止步于剧院。

  “满园花儿齐开放,绿树荫浓细草长……”3月28日下午,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校园里,一阵秦音缓缓传来,来自三意社的戏曲艺术家正在为孩子们讲解秦腔经典折子戏《火焰驹·表花》。

  今年,三意社与青年路小学结对共建“秦腔少儿传承中心”,通过系统化教学,让孩子们接触秦腔文化,感受文脉绵延。

  这些年,秦腔正悄然发生着从“进校园”到“驻校园”的变化,除了“秦腔少儿传承中心”,秦腔“驻校园”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在西安高新第七小学组建“古韵秦音”秦腔社团、在曲江第二小学等学校建立“秦腔教学基地”等。

  用青春力量绽放传统戏曲之美。2022年4月,西演·青年团揭牌成立,这批“00后”“秦腔新苗”通过勤练苦学,撑起一部部经典大戏,为秦腔舞台吹来青春之风。

  侯红琴坚持亲自上阵送戏下乡,巡演脚步遍布西北五省。她说:“戏迷的热情回应永远是前行的最大动力。”

  “越是基层偏远的地方,越要有我们的足迹。”惠敏莉说。

  省戏曲研究院始终把“多演出”作为衡量剧院发展的重要指标,连续17年坚持“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累计演出近5000场;为农村地区送戏下乡,年均演出400余场;通过云端平台开拓线上演出市场,2022年推出惠民演出直播68场。

  “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使命担当,尽己所能将大秦之声送到更多人耳畔。”李梅表示。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守正创新 继承发展 弘扬 秦腔艺术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