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组讨论 | 锻长补短 向“新”奔跑

2024-01-29 08:56:11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重要任务。...

  □ 记者 满淑涵

  “你自己的企业从事哪些领域?”

  “我们主要涉及五大业务板块。”

  “这项工作具体跟谁沟通?”

  “建议省上有关部门加强与中国科协、科技部的对接。”

  ……

  这是发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的一幕。1月28日上午,来自中共、工商联、科学技术、经济界别的13位政协委员与到会听取意见建议的省委书记赵一德亲密互动、深度交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重要任务。

  “陕西氢能资源丰富,化工副产氢超200万吨/年,约占全国12%,两百公里内终端用氢成本低于35元/公斤,远低于粤沪等地区,具有突出的成本优势。”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农工党陕西省委会主委王国根首先开麦。

  针对目前陕西氢能产业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制氢规模小、加氢站少、应用场景开放不足等问题,王国根建议,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推广原则,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在各地市域内城际间的示范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客车、叉车、环卫车等示范应用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相继发布,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

  结合产业实际,省政协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马晓华说,陕西尽管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对比国内集成电路强省,在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他建议,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区域性半导体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群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和协同创新优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注重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以通信、物联网等下游应用需求大的产业为突破口,鼓励下游企业以并购等方式参与设计,以下游需求带动我省芯片应用和产品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装车量。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省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新经济业务负责人赵玄建议,发挥秦创原平台优势,鼓励高校设立相关实验室和孵化器,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开设新能源与回收分类专业,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说起人才培养,省政协委员、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云贺感触颇深。“从目前我省‘一流学科’建设情况来看,系统规划缺乏、学科综合实力不足、学科交流机制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他建议,持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各级政府要牵头撮合更多优质企业和相关高校优势学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强强联合”。引导地方高校完善创新体系,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2022年我们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技术经理人协会,通过近两年的运转,开展各种活动百余场,培养技术经理人1300多名,促成1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交金额突破亿元。”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祁志峰认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是深化“三项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技术经理人数量相对不足、水平参差不齐、高端专业化人才稀缺、职业认可度不高。“建议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纳入中央统战部六局和中国科协合作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协作网络,优化人才供给结构,着力挖掘和培养一大批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科技领军企业在全链条创新中充当“挑大梁”的角色。用省政协委员、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蒲小川的话说,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关键节点和“火车头”。

  “当前,要通过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机制作用,培育我省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切实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体支撑,助推我省实现从科技大省向创新能省、经济强省奋进。”

  针对加快培育壮大高能级科技领军企业,蒲小川建议,运用系统思维,设立先导产业研究院集群,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技术支撑。此外,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实验室集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创设覆盖产业全周期的股权基金集群,用金融工具周期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周期,实现核心要素的有效协同和高水平循环。

  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产业体系的结构和能级。省政协常委、陕西盛世美居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保强认为,陕西应建设全省一体化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创新政策直享、创新诉求直办、创新成果直配、创新服务直达的服务模式。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从项目申报、财政奖补、金融服务、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聚合发展动能。

  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省政协常委、省统计局二级巡视员张虹带来一组数据: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共409户,较2018年增加153户;实现营业收入3713.85亿元,增长1.9倍。

  上扬数据提振发展信心。如何锻长补短?张虹建议,应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规模,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三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在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培育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工作第一项,提出了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塑造产业链群新优势、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三个方面主攻方向。”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为此建议,陕西应抢抓机遇,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产业聚集、政策聚力、要素聚合、项目聚焦为抓手,采取多方共建、平台共用等模式,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加快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共谋发展,共话未来,“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在大家心中愈发清晰。

  “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有理性思考、有务实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加以吸收,也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省委、省政府工作的支持。”赵一德表示。

  冬尽春暖,会场内向“新”的足音催人奋进。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