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组讨论 | 区域协调发展 让城乡“美美与共”

2024-01-29 08:54:00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品牌就是市场!”在1月28日上午参加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时,省长赵刚对委员提出的疑惑给出精彩解答。...

  □ 记者 赵婧 实习记者 冯倩楠

  “品牌就是市场!”在1月28日上午参加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时,省长赵刚对委员提出的疑惑给出精彩解答。

  “秦岭红是我省第一批获得红茶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但是‘秦岭红’品牌只是企业品牌,目前陕茶还没有区域品牌。”省政协委员、商洛市秦岭红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云亮在介绍陕茶产业发展时直面存在的问题。

  丁云亮建议,在茶园增产增效、抓优抓特上多下功夫,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托秦岭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挖掘本土资源的同时,积极引进资本及外部力量助力产业发展;开发能彰显我省茶叶优势的产品,引导茶产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持续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培育做强陕茶龙头品牌,推动陕茶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秦地无闲草’,陕西中药材重点品种283种,占全国77.6%,资源种类和数量居全国第5位,种植面积500万亩,道地药材67种,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建议,以陕药集团、省中医院、省中医药大学、铜川“药王”孙思邈历史文化为“四个龙头”,打造中西部中药产业、医疗、人才、文化发展“四个高地”。

  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要提升我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引领县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省政协委员、西安国家版本馆副馆长何瑛建议,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小精尖”科技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合力,打出科技创新“组合拳”;搭建区域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智力共享破解人才困局;完善担保机制,提升企业融资能力;评选科技创新示范县,激发全省县域科技创新活力。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旱区作为粮食生产、生态屏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主战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在杨凌设立旱区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不仅为旱区农业高效增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也可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的发展。”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建议,在杨凌设立旱区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农业技术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建圈强链,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必须突出“千万工程”这一重要引领和抓手。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主席王晓军说,我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正式出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工作进入新阶段、按下快进键。建议深化学习引领,提高政治站位;重视规划管理,强化顶层设计;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整治乡村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深化乡村改革,加快推动落实。

  推动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相互赋能,是2024年陕西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之一。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关中地区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为牵引”。

  对此,省政协常委、咸阳市政协副主席房晓飞建议,持续与西安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输配电、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共同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协同配套,创新跨区域产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统计分成制度,加快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围绕共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共同打造西安高新区—沣西新城—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科技创新走廊。

  绿色,是陕南地区发展的底色。

  立足陕南生态资源禀赋,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范英建议,支持陕南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依托汉江、巴山、秦岭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廊道和集群,争取国家支持将陕南打造成为联动中西部地区的碳汇产业交易中心,加强陕南与毗邻地区构建碳汇交易机制和体制,同时统筹用好省级财政支持陕南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做大陕南茶业、天麻、食用菌等产业的规模。

  一条高速路,在缩短了县域、区域间的距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高桥、柞水、子午、富平等一批主题特色服务区开设农产品专区专柜专店60余个,解决沿线群众就业8000余人,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省政协委员、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学在发言中透露,近两年计划投入30亿元,按照“一区一特色”和融入县域经济的思路,打造阿房宫、榆林北、宁陕等24处主题特色服务区。

  “希望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在植入地方文化元素、展示地方特色形象、发挥地方资源禀赋等方面协同配合,让服务区的地方特色更鲜明、文化氛围更浓厚。”孔庆学建议,将服务区发展纳入市县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打开服务区与国省道、美丽乡村、观光农业的通道,与周边道路互联互通,让周边区域车辆、人员可以进入服务区消费、休闲,实现服务区资源共享,更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如何守牢金融安全底线?

  “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高度交叉关系,正逐步成为威胁财政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巨大‘灰犀牛’。”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谷孟宾建议,要厘清政府与融资平台边界,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推动融资平台整合转型,强化债务约束机制,完善债务违约与处置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区域 协调 发展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