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组讨论 |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01-29 09:00:08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如何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大的担当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1月28日,参加联组讨论的委员们聚焦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主题,凝共识、聚众智、汇群力。...

  □ 记者 刘凡銆 实习记者 马尤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如何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大的担当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1月28日,参加联组讨论的委员们聚焦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主题,凝共识、聚众智、汇群力。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融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并推出5个方面26条具体措施,推动文旅与其他相关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确立,标志着西渭融合驶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新阶段。”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副主席王志斌说,近年来,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西安、渭南两地就西渭文旅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西渭融合发展先行先试作出了贡献。

  “西渭文旅融合还存在产业协作不强等问题,这阻碍了西渭文旅的进一步融合。”王志斌认为,目前,渭南文旅产业发展还没有建立起对接全省、西安市场的发展平台,未形成市场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他建议,依托在西安举办的重大活动,联合开展旅游主题、精品线路推介,建立旅游信息联合发布和旅游市场执法联动响应机制,共同搭建文化旅游市场服务云平台,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陕南既有秦巴山地生态景观,也有汉水丹江秀美风光,更是中华“汉”文化发祥地。

  “当前,陕南三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匹配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省政协常委、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杨东明注意到,当前,陕南三市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体验度不高等问题相对较为突出。

  杨东明建议,聚焦全域化发展,深入挖潜“汉文化”产业价值,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熔铸于城市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全过程,把文化底蕴转化为品牌内涵,创新驱动文旅与工业、农业、商贸、创意等产业协同发展升级,实现文旅联动、错位发展。

  近年来,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戏剧作品走出陕西,形成了独特的“陕派话剧”现象,成为陕西文化新的标志性符号。

  如何将“陕派话剧”这一品牌擦得更亮?省政协委员、西安妇联副主席孙维提出,多发展小剧场话剧,让更多人乐享“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在孙维看来,相较于大型话剧,小剧场话剧能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交流,具有结构精巧、灵活性强的优势。她建议,以陕西省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依托,开辟小剧场戏剧节,孕育符合陕西地域特色的小型舞台戏剧作品,以小投入、长效益,营造文化市场繁荣气象,唤醒文旅市场新活力。

  文艺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文艺是陕西文化资源实现现代转化的重要领域,也是陕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领域。进一步发挥文艺助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最关键的是要有强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省政协委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表示。

  李震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高端文艺人才出现“断档”,“曾经为陕西文化创造了辉煌业绩的高端文艺人才,大部分已进入高龄,有的已离世,新的高端人才尚未成长起来。”他认为,要进一步制定专门针对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计划,制定高待遇、高配套、高级别的待遇标准,稳住现有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引进国内外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

  对于李震委员的建议,省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陶怡秀表示赞同。她说,要弘扬陕西文艺品牌优势,就要加强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培育力度,继续组织实施“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积极拓宽人才成长渠道,采取聘用、签约、合作等多种形式,完善文学人才职称、职务评聘措施和办法,支持特殊专业艺术人才成长,重视加强与高校文学人才的联合培养,吸引优秀文学人才来陕工作。

  “在国际交流中讲好陕西故事,可以提升我省文化资源国际传播能力,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李莉说,我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条国际航线,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进一步激发入境游的消费潜能,推动形成传播陕西文旅好声音的强大声势。

  “尽管有优势和潜力,但我省传统入境旅游产品多是以文物古迹为主的观赏性旅游线路及景点,游客参与感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产品和旅游品牌。”李莉认为,应深入挖掘陕西文化IP,持续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在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和休闲旅游线路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开发更多符合入境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新线路、新业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打造数字化文化平台底座和创新生态,全面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在陕西落地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但我省还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片段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不足的问题。”省政协委员、陕西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李晓敏说。

  “对文化产业而言,抓住了数字文化产业,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李晓敏建议,积极打造西安市沿秦创原到西安高新开发区产业带为中心的数字文化产业核心区,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产业空间布局态势,进一步发挥中心片区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组群化的发展态势,分别在延安、宝鸡、汉中组建以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工业文化、数字汉蜀文化为特点的三大文化产业带。

  陕西文脉悠长、人文荟萃,如何发挥好资源优势?

  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认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构,要以全省美术馆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陕西文化艺术大平台,以文化艺术大平台推动陕西文化艺术在展览、研究、国际国内交流方面的领先和引导地位,全面提升陕西文化艺术活力和创新能力。

  杨超建议,以西安美术馆和陕西美术博物馆为核心,联合陕西著名策展人,对各地市美术馆进行专业指导,实现全省资源共享。深入挖掘我省现有美术馆资源,通过国际策展人市场化机制,着力打造陕西国际艺术双年展,积极开展艺术交流、文化互鉴,推动陕西文艺走向世界。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文化 资源 发展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