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为何帮不上“盲” ——视障人士出行现状调查

2022-12-29 10:41:17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西安一些视障人士,发现大多数盲人不敢单独出门,也几乎不使用盲道。这是市民群众在盲道上看不到盲人的主要原因。而盲人不敢单独出行、不使用盲道则与盲道复杂多变有很大关系。...

8cf001c9-9a91-4e48-a55a-828480b89b05.jpg.1

  十二月八日,视障人士赵银利走在西安市未央区海璟台北湾小区外的盲道上。 记者 文超摄

  前言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视障人士总数超过1700万人,陕西视障人士接近30万人。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建设盲道,方便盲人出行。可令人尴尬的是,盲道上看不到盲人,这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印象。盲人去哪了?盲道还有没有必要建设?

  “这是盲道,不允许停放摩托车。”

  “我上去办个事,马上就下来,再说也没有盲人走呀。”

  12月1日10时许,西安市环城东路朝阳门外一处人行道上,交通安全志愿者老许正在劝阻一名将摩托车停放到盲道上的男子。面对这名男子的应答,老许颇感无奈,他确实没看到盲人走过盲道。

  老许的无奈是人们困惑城市盲道上见不到盲人的一个缩影。

  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方便盲人出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盲道成了“摆设”。人们不禁要问,盲人去哪儿了?盲人为何不走盲道?盲道还有没有必要建设?……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西安部分视障人士以及残联、城管等机构和部门。

  1盲道复杂多变吓退盲人

  “小区没有盲道,我一个人走不到大门口,只能站在楼道口等你。”12月8日,在西安市未央区海璟台北湾小区一栋单元楼下,视障人士赵银利站在楼道口笑着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通往单元楼门口的小道上,横七竖八停着一排电动车。

  赵银利已经记不起上一次单独出行是什么时候了。平时上下班,她都需要家人接送,偶尔去街道逛一逛,4岁的儿子是她最大的依靠。在她的印象中,盲道越来越不靠谱:“有些盲道建设得有问题,比如地砖上的凸起不符合要求,盲人几乎感觉不到。还有就是好多路口没有衔接盲道,交通信号灯也没有盲人提示音,导致我们过马路十分危险。”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西安一些视障人士,发现大多数盲人不敢单独出门,也几乎不使用盲道。这是市民群众在盲道上看不到盲人的主要原因。而盲人不敢单独出行、不使用盲道则与盲道复杂多变有很大关系。

  先天失明的杨子宣还未成年时就习惯了独自出行,他曾在西安地铁2号线开通之日便一个人坐地铁“走南闯北”。但这几年杨子宣很少单独出门:“现在出行环境越来越复杂了,对盲人来说不仅是举步维艰,而且很危险。”

  为了亲眼见识盲人单独出行的艰难,记者跟随杨子宣从他的住所走出来。面对小区附近复杂且无盲道的道路,也许是因为早已了然于心,他走得很快,但到了西安市西三环一处辅道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噪声和违停车辆严重影响了他的判断,他几次与危险擦肩而过。

  经过一处交叉路口时,三辆违停汽车挡在了杨子宣的面前,如果不是用盲杖触碰到车子,他就径直撞了上去。刚从两辆汽车中间绕过,一个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从侧后方快速驶来,记者迅速喊住了杨子宣,这才让他躲过一劫。就要走到人行道时,几个隔离墩横在杨子宣的面前,眼看就要撞上去,记者紧急提示他。他停下来用盲杖敲着隔离墩说:“上个月我路过这里时还没有石墩子呢。”

  步入有盲道的人行道时,杨子宣的步伐明显快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身边许多盲人之所以选择不出门,是因为他们害怕路上的各种障碍,吃的“亏”多了自然就不愿意出门,“你们媒体应该呼吁政府部门加大盲道管理力度,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西安一些背街小巷、人流量大的小区周边,人行道、盲道被占用的现象很普遍:一些路段人行道上车来车往,盲道上充斥着各种障碍物;一些盲道建设得并非直来直去,而是“曲径通幽”,更有甚者,有些部门将配电箱、电线杆直接建设在盲道上。

  在西安市碑林区雁塔北路北段,为了杜绝机动车占用人行道,一排石墩被整齐地摆放在人行道边,而两个石墩径直被摆放在盲道连接处;东新街一排饭店门口的人行道上,覆盖着一层厚实的防污垫子,盲道直接就“消失”了;东大街消防救援站两侧的人行道上,共享单车、摩托车、汽车停在盲道上;新兴路两侧的人行道常年被商家占用,连行人都被挤到了机动车道上……

e22c18a8-3c19-4625-97fd-76f1fad239cf.jpg.1

  12月15日,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一处人行道的盲道上停着一排摩托车。 记者 张英摄

  2盲人出行依然依赖盲道

  既然盲道复杂多变,盲人也几乎不走盲道,那么是不是就没必要建设、维护盲道了?

  “盲道对盲人来说很有必要。虽然现在盲道存在很多问题,但盲人出行还是离不开盲道。”25岁的张璐瑶患先天性视力障碍,眼部仅有微弱光感,在没有申请获得导盲犬帮助之前,她单独出行主要依赖盲道。

  因为走盲道磕过腿、碰过头、撞过墙,还摔过不少跟头,张璐瑶渐渐不再愿意走盲道。“后来领养了导盲犬‘高兴’,它就像我的眼睛一样,帮助我避障,带我去更远的地方。”说起导盲犬,张璐瑶的脸上满是笑容。

  导盲犬被称为盲人黑暗生活中忠诚的引路者、名副其实的“眼睛”。张璐瑶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想培养出一只符合标准的导盲犬并不容易。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正在使用上岗的导盲犬有200余只,而中国的视障人士总数超过1700万人,这一数字与导盲犬的数量形成巨大差距。

  “到底有没有必要继续建设盲道?面对现状,我们也曾动摇过。”西安市无障碍促进协会秘书长梁维表示,面对当前盲人出行情况,盲道的建设和管理还需更加精细。从盲人迈出家门的第一步开始,楼梯盲道衔接、电梯语音提示、小区内无障碍通行路线等无障碍设施是否形成闭环?小区内外无障碍设施能否有效衔接?这些都是值得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

  梁维告诉记者,盲道是一项公益性的无障碍设施,是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关爱的体现。盲道铺设和管理得如何,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进步程度;盲道畅通与否,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也在拷问着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盲人视觉的缺失需要很多感官来弥补,对视障人士来说,盲道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面对复杂的出行环境,盲道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辅助前进的‘导航仪’,尽管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未知。”梁维说。

bd47975b-8765-4369-85f9-22a3e5bbf0b4.jpg.1

  9月8日,视障人士杨子宣手执盲杖行走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道路的复杂多变让他走得步步惊心(资料照片)。 记者 张英摄

  3发挥盲道作用有三难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发挥盲道作用有三难。

  一是管理难。盲人按摩师陈笠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盲道被占用的问题,但结果并不理想。“我打过好几次市民热线电话,也向有关部门电话反映过,但通常都是反映后会好几天,不久就又一团糟了。”陈笠说。

  针对盲道被侵占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无法实时盯着盲道,管理效果有限。在日常巡查时,城管队员现场发现问题会及时解决,但无法顾及辖区内的所有盲道。而侵占盲道的行为多是即时性的,城管队员前脚刚走,后脚就有车停过来。

  现实中,盲道管理链条长,涉及规划、设计、施工、日常维护、监管等环节,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盲道不能正常使用;管理主体多,不同区域的盲道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占用盲道等行为缺乏明确的处罚规定和标准,监管力度跟不上。

  二是质量不达标。目前,盲人出行的过程中,盲道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是阻碍他们前行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城市大大小小的路口,盲道经常会中断,很少有凸起的斑马线供盲人使用,很多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也没有盲人语音提示。一个盲人从踏出家门口,到抵达休闲或工作目的地,需要一条连贯、无障碍的盲道,而这在现实中几乎看不到。

  三是意识差。广大市民不占用盲道的无障碍理念亟待提高。由于盲道被侵占的现象比较突出,盲人的出行空间被压缩,盲道上看不到盲人。“没有盲人使用盲道”已经成了人们的潜意识,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得不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维护。

  “不敢出门不应该是盲人的生活常态。”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主任邓昱告诉记者,无法出门或者出门面临各种危险只能让盲人将自己的出行需求压缩到最低。

  4立法保护盲道刻不容缓

  记者注意到,对于盲道的设置,残疾人保障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都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盲道的日常监督管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长期关注盲人出行的西安律师吴勇认为,现实中存在着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规范、建成后管理不规范,侵占无障碍设施行为违法成本较低、执法主体不明确和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特殊人士出行安全。

  吴勇建议:就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可以在法律权限范围内,试点出台本地细化规定,进一步加快盲道规范化建设和加强事后监管,同时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适当加大对于侵占和损坏盲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面对出行的窘境,很多视障人士把希望寄托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上。

  10月27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草案在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的基础上,更好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同时,为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无障碍环境的受益对象,草案提出了“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概念,并在附则中单设一条予以明确。

  梁维告诉记者,目前盲人出行遇到的所有问题基本都可以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解决,“现有的人行道可以通过无障碍改造实现无障碍通行。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但一些新建道路完全可以按照无障碍标准来建造,这样造福的是我们所有人。”

  “日常生活中的无障碍需求者并不只有残疾人,将无障碍受益群体明确为全体社会成员,有利于推动无障碍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曾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意见征求的赵银利认为,应该在幼儿、小学、初中等教育的各个阶段普及、推广无障碍理念。

  如今,赵银利最大的愿望,就是所有小区内部都能建设一条从电梯口到大门口的盲道。杨子宣则一直坚定地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将让所有人受益。”(记者 张英 周恒宇)

  别让盲道成摆设

  李蕊

  许多人很难意识到,城市人行道上,那一条窄窄的淡黄色纹线对于盲人意味着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除了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场所,大街上、商场里,我们几乎见不到盲人。不少人由此会有这样的认知:如今盲道已经成为一种摆设。

  通过记者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因为缺乏整体的无障碍通行环境,因为吃过太多盲道的“亏”,盲人不敢再独自出行。不是没有做过尝试,他们中有人在出行时磕掉过牙齿,有人被障碍物撞破过头,有人因不熟悉路况摔得浑身乌青。久而久之,出门的盲人越来越少,盲人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视障人士总数超过1700万人,在陕西,这个群体接近30万人。不能事事都靠家人,导盲犬供求严重失衡,在这种背景下,遍布大街小巷、统一规划实施的盲道,几乎成了盲人出行的唯一路径。

  既然盲道是刚需,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老大难”问题。

  一“难”盲道修建不合理。从盲道建设到盲道应用,从国家到省上,相应的文件出台了不少,但在实际建设中,类似于“十八弯”盲道、 “最坑爹”盲道、“步步惊心”盲道等案例却屡见不鲜。二“难”盲道管理不规范。随意停放的车辆、“长”出来的防护桩、“冒”出来的垃圾桶……屡禁不止的乱象背后是市民无障碍意识的薄弱,也有政府部门维护、监管的缺失。

  不让盲道成摆设,需要科学规划。各级部门不能把盲道当成面子工程,一铺了之,而应该切实从盲人角度出发,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盲道设置得更加科学、合理。

  不让盲道成摆设,需要管理到位。管理到位,离不开精准二字。相关职能部门要厘清权责,出台并严格实施相应的处罚条例,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不敢冒险去违规。

  不让盲道成摆设,需要公民自觉。如果你是车主,请多点耐心、多转几圈,把车子停放到指定车位;如果你是临街商贩,请不要在盲道上摆摊设点、堆放垃圾;如果你是匆匆路过的行人,当看到盲道上有障碍物时,请伸出手,把障碍物挪开……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只体现在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上,更取决于对待弱者的态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处信息社会,我们既要着力打造无障碍环境的“硬件”,更要重视无障碍环境的“软件”。

  可喜的是,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多地已通过地方立法对探索开展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工作予以明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用爱拥抱世界的励志故事,让人动容,也让人敬佩。

  我们无法给予盲人眼睛的光明,但要给予他们内心的光明。这就需要你我都尽力成为那个“善良、温厚”的人,不让盲道成摆设,让每个盲人心中、脚下,都有一条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盲道 视障人士 道路设施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