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智慧— —读季羡林《要把读书当回事》

2022-06-20 09:08:22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智慧— —读季羡林《要把读书当回事》...

  □ 乔欢

  季羡林幼年家境贫寒、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国学大师,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要把读书当回事》(青岛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选集,分为《立志读尽人间书》《回望求学路漫漫》和《心如明镜勤自勉》三辑,讲述了季羡林倾心读书、孜孜求学,在极其艰难处境下仍勤奋有加,终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和人生智慧。

  季羡林一生爱书如命,他说自己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坚持“开卷有益”,不仅要读专业书,对于专业以外的书也要“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在北大时,季羡林有个很大的书斋,“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藏书几万册,堪称北大教授中的藏书状元。即便如此,这些书仍然难以满足他做研究的需要,有的稿子“有时候由于缺书,进行不下去,只好让它搁浅”。他极爱读亨利希·吕德斯和陈寅恪先生的著作,这两位大师“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令他深受启发。

  考大学时,季羡林同时被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录取,令人羡慕,但他的求学之路却布满荆棘。他出生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当时刚刚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而季羡林的家,又是那个叫官庄的穷苦小村庄里最贫穷的一家,一年到头只能吃咸菜,吃白面的次数极其有限。四五岁时,他为了多吃一块白面饼子,曾被母亲追着打。六岁时,为了读书求学,他被迫离开父母和故乡来到济南,从此寄居在叔父家。上高中时,日寇占领济南,他失学一年。

  在德国留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正式爆发,他一边忍饥挨饿、躲避空袭,一边跟随Sieg教授学习古代梵文和吐火罗文。学习这两种语言可谓困难重重,前者是语言中的化石,古老精致而又极其复杂;后者则几近失传,需要在一片荒芜中开辟道路。

  所有这些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季羡林求学攀登的脚步。他一生学得多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其精通吐火罗文,还能阅读俄文和法文,他对学习外语颇有心得。他回忆德国教员教授外语的方法,那是一种“把学生推入游泳池”的办法,即,教学生外语,要像教学生游泳一样,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他推下去,如果淹不死,他就学会游泳了。

  据说这是德国十九世纪一位语言学家的主张,具体做法是:尽快让学生自己阅读原文,语法由学生自己去钻,单词也由学生自己去查,不在课堂上讲解,只有实在解不通时,教授才加以辅导。办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效果却很好,学生无法依赖老师,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季羡林的梵文、巴利文和俄文,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习得的。但他认为,方法固然重要,却不是万能的,勤学苦练才是最朴素的真理。

  季羡林先生终年98岁,他对中国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念,对于人类的前途始终乐观。作为国宝级的学界泰斗,《要把读书当回事》一书是他对青年的肺腑之谈,凝结着他简单朴素却又真知灼见的人生智慧,他用诚恳真切的文字勉励当今青年人:要坚定信念,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担负起青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不可轻”,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勤学苦练才是关键;另外,开卷有益,要多读书,只有不断开阔视野,持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与时代同进步,才能使人类社会越来越好。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国学大师 季羡林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