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更是涵养八百里秦川的一道生态屏障,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我省义不容辞的责任。5月9日至12日,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就“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议题,联合省台盟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到商洛开展实地调研。
商洛市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是陕西省唯一全域处于秦岭保护区的地级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水质保障区。长期以来,受地理、生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洛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摆在商洛市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调研组最关心的问题。
生态+农业:从“一叶”到“一业”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不能光保护不发展,老百姓还要生活吃饭哩,所以保护与发展两手都要硬,哪一头都不能松。”省政协委员、中国油气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景哈利说。
为了实现在保护下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愿景,近年来,商洛市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好路子,并在秦岭地区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究竟“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优势如何变成实际的经济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感受,生态的价值实际上是将这种感受变现。”省发展改革委秦岭办二级调研员索高盈举例说,比如在一间生态环境好的民宿每晚300元,而普通民宿需要200元,那么这100元差价就是生态的价值。
索高盈补充说,所谓生态产品,实际上是指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可以直接被消费,也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利用型产业,生产生态友好型产品,间接实现生态价值。
以商南县为例,商南县是南水北调饮用水源最上游区域,承担着“一江清水供京津”的任务。为保证丹江饮用水源安全,商南县通过“关、停、并、转、治”等手段,开展全流域治理,关停小选矿企业、小砖窑和水泥立窑生产线,关闭废水超标企业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商南县不断壮大茶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推进茶旅、茶养、茶文、茶体融合发展,“生态茶文旅”逐渐成型,茶生态品牌价值得到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商南县年产茶叶近8000吨,产值达12亿元,带动8900户2.4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
伴随着商南县茶园规模的逐渐扩大,开山种茶已成为商南县发展生态经济的一种手段,但由于降雨等气候因素以及茶园多位于山度坡度较大的地区,土壤贫瘠、土层浅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茶园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去年一场暴雨后,茶园被雨水大面积冲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法栽种茶树。”商南县富水镇镇长汪宇说,商南茶区多分布于低温多雨的山区,尤其以7月至9月降雨量大且集中,往往形成大面积降雨和地方性暴雨,地表流水侵蚀和重力侵蚀下造成茶园强度冲刷。
了解到水土流失问题后,陕西生态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学院原副院长石辉有一个好的点子,“我建议应建立茶园水土流失监测站,随时监测水土流失情况,为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商南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生态+工业:从“废弃厂房”到“绿色新城”
在洛南县环亚源生态岛产业园,一间小小的工作间里,雕刻师们正在摆弄着手中的雕刻刀,细致地在木头上雕刻着“秦岭四宝”,不一会儿,憨态可掬的“秦岭四宝”便成型了。
不只是木雕,还有由铜、石膏、固体蜡与玻璃钢材料雕刻成的各种可售卖的艺术品,而这些材料均来自产业园内上游企业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多种材料。
“产业园主要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将各类金属工业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置,并回收铜、金、银、铅、锌、锡、铂、钯等稀贵金属,之后园区其他企业将这些稀贵金属深加工后售卖或赋予附加值,产生的废料将再次无害化处理,形成循环的产业链条。”讲解员介绍说。
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原一级巡视员高俊峰感慨说:这样的产业链不仅遏制废料污染,还能变废为宝,这正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种路径。
产业园区创建五年来,已顺利完成了一期二期建设,累计实现产值23.1亿元,上缴税款1.28亿元。同时,产业园坐落于原国家“三线建设军工企业卫东'四厂一院'”的旧址上,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家三线企业的回迁,这里成为了一座空城,灯光球场、食堂、旅社、医院大楼等随着时间变迁,变得愈加破旧。
如今,经过全面改造和修复后,生态环境日益良好,已成为现代工业旅游服务区,走出了一条“生态+工业+旅游”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产业园将‘废弃厂房’变成‘绿色新城’,让原本糟糕的环境进一步好转,这对于秦岭生态保护大有裨益。”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薛华说。
然而,好事的背后也需警惕潜藏问题。
看完园区后,省政协委员、迈德土木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长青说出了自己的隐忧,“这种循环产业链确实很不错,但资本逐利的影响下,有些企业可能会不注重生态保护的问题,或许会将不属于危废的新资源进行处理,这将导致更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
“从短期来看,产业园生态保护形势向好,但从长期来看,这里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污染堆积区?这是一个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石辉也有同样的担心。
万长青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约束办法,采取信息化、申报登记、定期检查等手段,动态掌握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情况,防止出现二次污染。
生态+旅游业: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徽派式房屋错落林立在树木之间、挂在细绳上的藤编草帽、壮丽的月亮湾人工瀑布、层层叠叠的石坎梯田……走进商洛市山阳县法官庙村,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画卷在调研组面前徐徐展开。
近些年,法官庙村积极开展村域生态环境整治,拆除不合规临时建筑,改造危房、修建入户道路、周边山体绿化、流域治理等等,“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整个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以前的脏乱差得到彻底整治。”山阳县法官镇党委书记雷丹萌说。
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法官庙村积极打造“秦岭原乡·特色小镇”,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这个村子美滴很,配得上这些称号”“随手一拍,都是美景……”调研中,委员们连连称赞。
“美丽乡村的建设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但还需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主导性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效益,更有以长远的眼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省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陈一峰表示。
雷丹萌介绍,法官庙村生态环境变好后,建成油菜基地1350亩、荷花基地396亩,研发茯茶、杜仲茶、菊花茶系列茶饮品10余个,建成以传统酿酒、竹编、草编、藤编和石磨豆腐等5个手工作坊。
如今,这些生态、生物、人文等资源已逐渐成为法官庙村的特色产业,还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法官农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吸收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5000元。
随后,调研组走访了商南县漫川古镇、金丝峡镇,洛南县麻坪镇孤山村、云蒙山村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情况。大家发现,生态环境治理好后,发展旅游业是很多乡村的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生态产品转化实现路径较为单一。
如何破局?调研组建议,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努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入各类专业化主体,提升生态资源的造血能力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应注重乡村静态景观和民俗文化的保存,将民风民俗与乡村旅游结合,并科学设计旅游路线、旅游产品和服务等,了解游客对乡村旅游项目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设置旅游产品同时要与种植业、养殖业等其他产业关联互动,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白瑶 寇静 记者 满淑涵)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