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未讲完的故事 山河一览壮关中——岳渎阁与鹳雀楼

2020-12-10 09:08:53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千年渭河,浩浩汤汤,哺育万物,造就无数文明。...

  站在鹳雀楼远眺,视野极好,树木葱郁,十分“养眼”。

  千年渭河,浩浩汤汤,哺育万物,造就无数文明。

  “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渭河从甘肃鸟鼠山一个仅容一只大碗的“品字泉”流出,流经狭长而广袤的区域,而后接纳众多支流,一路向东流淌,经过甘肃、宁夏,最后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完成了她的伟大使命。

  一个关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流经的主要区域为关中。

  “关中”一名何来?

  渭河平原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位置居险要四关之中,因而得名。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西都赋》中这样描述渭河流域:“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关中平原的雄关漫道、山川富饶可见一斑。

  而这“四关”之首,就是潼关。

  “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这是《春秋传》对潼关的评价;

  “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这是《山海关志》对潼关的赞誉。

  潼关北临黄河、渭河、洛河交汇之处,南依秦岭,东西百余里,山峦重叠,谷深崖绝,“车不容方轨,马不得并骑”,雄踞晋、豫、秦三省,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自古就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的鹳雀楼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

  古人曾感叹:“人间路止潼关险!”唐代诗人杜甫写道:“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潼关,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天然军事要塞,令渭河流域千古帝都长安稳如泰山。千百年来,潼关战火不熄,屡毁屡建,经历了无数劫难。从东汉建安年间兴建,至唐朝天授年间,曾两次迁址,共在三个地方设关。后又经历宋、金、元、明、清诸朝,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今潼关县地,在春秋时期属于桃林塞,是黄河和渭河水运的交通枢纽。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使潼关幸存的古建筑群和防御设施惨遭破坏。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作为天险重关和历史名城,潼关有着众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仰韶文化的发现,说明了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这里有炼石补天女娲氏的内陵,有夸父追日弃杖为林的夸父峪,有采铜铸鼎的黄帝庙,有周纣交兵闻太师落马的地方,还有牧牛山、十二连城、广通渠、杨震墓、杨素墓等历史古迹,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更是引人入胜。

  古往今来,描写潼关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把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讲得十分透彻。

  如今,战乱已去,曾作为军事要塞的古关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度过了历史使命艰巨的时刻,最终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归于沉寂。

  两座楼

  ——“相看两不厌”,同矗山河间

  游客在岳渎阁前拍照。

  九曲黄河自秦晋大峡谷奔流至潼关县域,突然九十度急转,自北向东滚滚而去,气势雄伟,形成山河相望之景。古人谓此“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洛河、渭河在此处汇入黄河,三河交汇,直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接晋头秦尾而磅礴,合黄渭洛河而恢宏。携天上之水而西来,揣秦时灵秀而东行……”当代文人感叹三河交汇之雄奇,写下《三河口赋》。

  若在此处建一楼阁,饱览山水之壮阔,岂不美哉?

  “岳”乃名山,“渎”为圣水。2015年7月,地处潼关县城北部的岳渎景区一期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十里画廊·慢游潼关”旅游体系开发为重点,建成18.2公里的游步栈道,使黄河湿地公园、潼关古城景区有机连为一体。

  岳渎景区的建成,开启了华山与黄河的对话。立于此,北可赏三河交汇美景,西南可观西岳华山,东可望风陵古渡和中条山,形成独有的“岳渎相望”之景。

  “一阁尽览三省景,双眸凝望千古流。”站在阁中凭栏远眺,只觉胸怀逸兴,心神爽朗,万物皆入怀中:华山千寻,中条百尺;盘山栈道,曲折环绕;女娲雕塑,温情抚婴;古渡夕照,长河落日圆;杨震却金,多义而清廉……而又思绪飘飞,梦回千年前:御敌古墙,铁臂相连;烽火台上,似见狼烟滚滚,犹有弹痕累累;多少金戈铁马,几许折戟沉沙。刀光剑影今何在,感慨盛世太平年。

  游客在岳渎景区游览。

  站在观景台可以看到,潼关的地势比河对岸高出许多。“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岳渎阁向北眺望,能看见对面的鹳雀楼。”当地居民说。

  提起鹳雀楼,首先想到的便是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篇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绝句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那么,鹳雀楼何在?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岸畔。永济古称蒲坂,又名蒲州,位于山西西南隅,南倚中条山,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

  和潼关一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也因战争而建。

  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北齐军事对峙,北周将军宇文护在蒲州西门外修筑了一座高楼,作为军事瞭望台。因常有鹳鸟在上面栖息筑巢,这座高楼被称作鹳雀楼。此地可以俯瞰黄河,所以吸引了历代文人登楼抒怀。元代初期,成吉思汗进攻中原,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址。明代以后,因黄河泛滥,河道摆动频繁,故址难寻,后人就将蒲州城西门楼当成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但这座“鹳雀楼”却在嘉靖年间因黄河改道被洪水冲毁。

  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开启。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客。如今的鹳雀楼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

  每踏上一层台阶,期许就多一分。直至登临鹳雀楼第六层,极目千里,景致皆收眼底。目之所及,大片林木、农田绿意浓浓,十分“养眼”;中条山深岫浮氤氲,轮廓清晰可见,俨然一幅绝好的水墨画。此刻脑中泛起疑云,“潼关八景”中的“中条雪案”在此处是否亦可欣赏到?目光尽头,一条宽阔的河依着天际奔涌着,同行者兴奋地喊道:“看,那是黄河!”

  夕阳依着西山慢慢落下,置身于此,洒脱自如,仿佛回到千年前的盛唐,与诗人王之涣同赏胜景,畅叙胸怀。虽古楼已逝,但“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如今的鹳雀楼和岳渎阁,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登高望远,寄托情怀。在这“相看两不厌”的楼阁之间,滔滔大河奔流不息,河岸边的故事已讲述了千年。

  三河口

  ——历史名城文旅融合谱新篇

  潼关当地民俗“跑驴”展演场景。

  历史上,秦据河西,晋在河东,无论是“秦晋之好”还是“秦晋争霸”,都要跨越黄河才能实现。韩原之战后,晋惠公交出了河西之地,秦国成为整个渭河平原的主人,而双方签订盟约之地,就在当时洛河、渭河、黄河三河相汇处。

  “三河一拥深情笑,回看相夸妙。登墙远望千山渺,试水帆船小。”如今,河还是当年的河,可岸边早已换了人间。

  “曲廊南环,游客尽沾桃林之雨;绿带北萦,行人轻挹柳梢之风。”当代文人黄金肖感慨,“高楼新起,壮哉蓝天浮云团。一袭轻风,起于芦苇之梢;几声笑语,来于曲岸之上。沿岸渔翁,垂钓而成趣;河中游轮,破浪而含情。”位于三河口处的潼关县如今充满诗情画意,宜游宜居。

  天气转冷,可岳渎景区的游客却不少。人们鸟瞰三河交汇之壮美,领略黄河两岸风光之旖旎。在潼关黄河风景区、古渡坊景区,自驾游出行的游客成群结队。

  “岳渎公园修建的栈道,沿着黄河岸边的半山上绵延20多公里,非常大气。岳渎阁更不用说,视野极好。”外地游客这样评价。

  位于潼关古城东山景区的潼关博物馆,外观为明清时期城楼形象,复原了当年的“山河一览楼”。“潼关古城景区项目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旅游休闲、历史文化展示、实景演出等。该项目一期有望2021年‘五一’开园。完全建成后的潼关古城,将成为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集关、城、河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潼关有限公司主管程前方介绍。

  碧空下的岳渎景区。

  近几年,潼关县纵深推进“生态立县”战略,构建全域水系绿化,实现黄渭洛三水绿色交融。除此之外,该县科学开发“黄河、黄金、黄土地,古城、古关、古战场,大山、大河、大沟壑”生态和人文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围绕“一城三园一街”(“城”指潼关古城,“三园”即三河湿地公园、岳渎公园、黄金矿山公园,“街”指潼关古城内水坡巷)和“十里画廊·慢游潼关”两大旅游体系,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游、湿地风情游、关中民俗游,文化价值和“慢游”品质不断凸显。

  亲历了数个朝代之繁盛和无数战火纷争的三河口之地潼关,如今静静地矗立在黄河之畔。十里画廊,锦绣叠彩。在潼关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进程中,相信“年轻”的岳渎阁不久将声名鹊起,与对岸的鹳雀楼一样被人熟知、受人喜爱,成为沿黄旅游的一大新亮点,成为黄河岸边林水相融、三河安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清风荡喧嚣,花露洗微尘。”站在岳渎景区向西望,黄河第一大支流、“关中人的母亲河”渭河,如今河水静流、堤防蜿蜒、河岸如茵,宛若一条斑斓的丝带,穿起了整个关中平原,继续哺育着八百里秦川的儿女,谱写着更精彩的篇章。(记者 穆骋)

  记者手记

  让城市历史文脉更好延续传承

  穆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文脉则是最深的文化源泉。历史文脉,即历史文化脉络,既包括浩瀚典籍所传达的各种思想,也包括各类古迹,还包括掩埋于地下的文物与历史遗存。它们集聚了以往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信息,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品质、审美追求、习惯和价值取向等。

  历史文脉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为我们迈向未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再出发的逻辑起点。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那么历史文脉就是这座城市精神传承的遗存,而这份遗存,由城市的历史积淀形成。传承历史文脉,对于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如今,一些城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不重视历史文脉保护,过度商业化,这首先是对历史和人民的不负责。同时,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不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只会让城市最宝贵的风貌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其次,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往往会使城市旅游开发丢掉本地特色,导致“千城一面”,反而会限制自身发展。

  潼关保留着大量历史遗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如今却能既沉淀深厚历史,又展现出活力与魅力,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保护文化遗存,展现多样风貌。潼关古城的修复建设,以城门、水关、城墙恢复为重点,以女娲抟土造人、马超刺槐等为元素,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三河湿地公园,以湿地为背景,以夸父追日弃杖桃林、周武王放马南山等为文化元素,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岳渎公园则以黄河与华山对话为主题,建设国家级公园等等。

  其次是“活化”传统建筑,再现古城风采。潼关古城内的水坡巷,以保留、修复明清建筑为主体,展示中国北方水街建筑风格,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十里画廊·慢游潼关”以栈道工程为基础,以栈道两侧景点恢复建设为重点,恢复建设汉潼关城、十二连城等,综合展现潼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最后是做到传承特色文化,留住底蕴风貌。地处黄河之滨的潼关,结合自身实际与定位,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把沿黄生态环境打造好,把黄河岸边的古城遗址保护好,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载体,营造独具黄河风情的文旅产业园,做大做强潼关黄河文旅品牌。黄河老腔等民俗文化不断发展,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并喜爱。

  通过潼关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实践,不难看出,做好古城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留住城市记忆,让城市历史文脉更好地延续传承,会为城市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和吸引力。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渭河 岳渎阁 鹳雀楼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