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渭河 造福人民 ——追记八届省政协主席安启元推动渭河综合治理

2024-06-03 09:27:0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载栉风沐雨,75载一路同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腾不息,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如点点星火闪耀光芒、传递温暖。...

八届省政协主席安启元(资料照片)

  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载栉风沐雨,75载一路同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腾不息,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如点点星火闪耀光芒、传递温暖。

  为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回顾陕西历届政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各界人士,紧扣中心任务,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留下的闪光足迹,本报即日起刊发“75人话75年”系列报道,深情讲述陕西故事、政协故事、委员故事,激励广大政协委员同心建功新时代、阔步奋进新征程。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6月,汛期又到了!

  陕西人关于汛期的记忆,多是由渭河承载的。数年前,渭河沿岸水灾频繁,特别是2003年8月的特大洪水导致56万人受灾,102万亩农田和55个村庄被淹。

  整整十年!有人踏遍渭河两岸,数次往返于陕西、北京之间,提建议、提规划、提方案,誓言要将洪水彻底治住。

  他就是安启元,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政协陕西省第八届委员会主席。在沿岸百姓心中,他是心系渭河、造福人民的好书记、好领导。

  今年4月23日,他因病去世,生命的指针永远定格在这个春天。

  斯人已逝,但洪灾远去、精神永存。在安启元的家乡临潼零口塬上,在渭南、宝鸡、咸阳、西安……那些他曾走过的地方,河水仍奔腾浩荡,但两岸早已旧貌换新颜,一派生机盎然。

  心头大事

  在不同场合谈及渭河综合治理,安启元总会讲到一位瓜农的故事。

  1995年,渭河出现灾情,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前往灾区。从渭南下车,沿河堤往下游走时,他遇到了一位瓜农。

  瓜农给自家的瓜定价两毛五一斤。水灾前一天,有位客商来收瓜,出价两毛四,瓜农没卖。然而,一夜之间,几亩瓜地被洪水淹没。“舍不得一分钱啊,结果什么都没有了。”瓜农向安启元哭诉。

  “对啊,只是为了一分钱啊。洪水导致当地的贫穷,令人难以想象。”安启元数次感慨。

  明明是天灾,却让百姓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这个责任该谁来承担?

  第二年,渭河又发水了,渭南市临渭区北的西庆屯村、华县北的吊庄村受灾严重。在一线指挥时,看到遍地淤泥、房屋塌陷、满目疮痍的景象,安启元深受震动。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他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说:“我的心都要碎了……”

  从任省委书记起,安启元一直坚持“抓大事、抓落实”的工作原则。了解渭河水灾情况后,对从小喝着渭河水、吃着秦川粮长大的安启元来说,渭河综合治理工作就成为心头的“大事”。

  安启元学地质出身,当过石油、地震部门负责人,是位地质专家,但渭河治理属水利学范畴,不是他熟悉的领域。彼时他要主持全省工作,分不出精力专做研究,但治理渭河这件事时时萦绕在他心头。他下乡时,会找时机考察渭河存在的问题;开会时,常宣讲渭河治理的必要性;进京时,有机会便与有关业务部门同志交流治理看法。

  1998年,安启元当选省政协主席,同年被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走马上任第一年,他就组织省政协委员和水利专家就渭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加上前期积累,渭河治理的办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找到了治理方法,走哪个渠道解决呢?1999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陕考察水利建设情况。作为水利部前部长,钱正英在座谈会上说起重估三门峡工程的事。当时参加会议的省政协副主席朱振义联想到渭河治理,便把治理方法先与钱正英进行沟通,得到了她的支持。自此,安启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式渠道”。

  六年六提

  “办一个事很难的,你没有一点毅力,没有一点精神是办不成的。”安启元的“一点毅力”,体现在他连续六年提交渭河治理相关提案上。

  1999年,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安启元提交了《建议把渭河治理列入“十五”计划》的提案,这是他首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渭河治理相关提案。

  2000年,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安启元提交了《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由于提案涉及已建成的三门峡水库工程,其中提到三门峡高水位蓄水对渭河下游造成直接影响,引起了各方关注。

  2001年、2002年,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五次会议,安启元继续提交渭河治理相关提案。

  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安启元提交了《关于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降低潼关高程》的提案。在同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来自陕西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安启元的呼吁下,也向大会提出了相同的建议。

  谁也没想到,当年夏季,陕西全省连降暴雨,造成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洪灾,安启元的预判变为现实。三门峡工程的重估和渭河治理规划引起了国家领导、水利专家的高度关注,有关业务部门对安启元的提案内容进行仔细调研、论证。

  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安启元提交了《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的提案,再次引起关注。面对多个部门的详细回函,安启元的回复则更直接:“纸上说了不算,没有实际行动,没列入项目,没有拨款,不满意。”

  为集智聚力、扩大影响,安启元主导的渭河治理相关提案多为联名提案,一件提案常常要动用二三十名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的力量。除提案外,安启元还连续四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以书面或口头发言形式,谈论渭河的战略意义、渭河水患的重大影响、治理渭河的紧迫性,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和各方的关注。甚至在其他一些会议上,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的,安启元都逮着机会“讲渭河”。

  安启元的声音也引来了媒体的目光。一个时期内,从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到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省外媒体,再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省内媒体,对渭河治理规划、三门峡工程的利与弊轮番报道,在全国层面炒得沸沸扬扬。

  有人问他怎么一件事情连讲六年,他说:“提个意见就能办,哪有那么容易。我只认准一条,提到解决为止。”

  心中乐园

  去过安启元办公室的人,都对他保存的5瓶水留有深刻印象。水被灌装在贴着标签的透明玻璃瓶中,3瓶清澈,2瓶浑浊。

  在省政协工作期间,安启元曾先后5次组织委员前往渭河调研,这5瓶水就是最后一次考察时取的。

  那是2004年7月下旬,受全国政协委托,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对渭河上、中游流域进行详细考察。在渭河发源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一行人发现了三眼泉水,分别名为吐云泉、遗鞭泉、禹仰泉。泉水清澈,大家便各自取了一瓶,带回去留作纪念。在渭河入黄河处,委员们又踏着淤泥,从河里提回了一桶黄泥水。

  渭河全长818公里,下游的泥水还能不能清澈如初?

  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央财政投入确定为229亿元。

  十年持续关注、连续六年提案,治理渭河的“良方”终于面世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安启元感慨地说:“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凝聚了各方力量,连我自己都没想到,当书记时没干成的事,在政协干成了!”

  斗转星移。眼下,经过中央和全省各级政府一次次大力度治理修复的渭河,不光抗洪能力大幅提升,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也逐渐显现:渭河城防段达到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农防段达到30年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此外,还建设了西安草滩段渭河生态景观区、咸阳兴平十里荷香景观长廊、杨凌渭河湿地公园、宝鸡百里画廊渭河生态景观带、渭南渭河生态公园等生态景区。

  如今,沿渭河行走,防洪林蜿蜒葱绿,防洪堤修缮一新,前来休闲、运动、打卡的群众络绎不绝,渭河治理带来的巨变真正做到了惠及广大群众。

  “渭河现在春天是花园、夏天是绿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田园,一年到头是乐园。”两年前,在接受省政协口述史采访时,安启元高兴地说。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安启元 闪耀光芒 温暖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