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陕西省5名医务工作者获国家级殊荣

2020-08-20 09:44:53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10位2020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获此殊荣。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共有80位医师入选,其中4位来自陕西,分别是西安市胸科医院毛晓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西京、陕西省人民医院易智、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姚立农。...

  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10位2020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获此殊荣。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共有80位医师入选,其中4位来自陕西,分别是西安市胸科医院毛晓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西京、陕西省人民医院易智、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姚立农。

  “最美医生”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中国医师奖”是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奖励医师队伍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展示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

  杨惠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西安交大二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副队长、陕西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从医30多年来,她积极倡议成立“一元关爱”护理基金,组建“阳光天使”志愿者服务队,想方设法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学术上硕果累累。

  毛晓辉,西安市胸科医院结核病合并症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该院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毛晓辉出任应急病区主任,带领团队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32天救治73名患者,实现了患者百分之百治愈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张西京,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西京逆行出征,先入武汉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之后转战火神山医院,先后参加了20余次危重病人会诊,参与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300余人次,荣立二等功。

  易智,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陕西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他主动请缨,带领陕西省51家医院的重症、呼吸、感染控制等专业137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全面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危重症病区。

  姚立农,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自1月18日起,他全身心投入陕西省疫情防控工作,指导西安市15家定点医院疫情防控,参与院外现场会诊、识别和转运危重患者7次,参与救治院内确诊患者30余人。

  杨惠云:选择医者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

  记者 杨静

  她披星戴月,坚守护理岗位30余年,是陕西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她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守护,哪怕在生死关头,仍不离不弃;她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群体,用善良传递白衣天使特有的温度;她逆行出征、奋战一线,在抗疫阵地上昼夜拼搏,定格一个个感人瞬间。

  她就是今年陕西唯一获得“最美医生”称号的医务工作者——西安交大二附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56岁的杨惠云只因心中敬佑,依然选择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仁爱济世的至诚之心,生动诠释了医者之美。

  “投身护理工作那天起,我就想好了,此生要用爱心和双手,为天下患者服务。”杨惠云说。

  逆行出征守护生命

  今年2月8日,西安交大二附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130人的医疗队里,护理人员占了100名。杨惠云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战士”,担任副队长,负责护理工作。

  医疗队抵达武汉不到24个小时,杨惠云和同事就投身战“疫”一线,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

  “患者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人和他们交流。我进去简单地交流之后,患者都泪流满面,觉得没有被放弃,又重新燃起希望。”杨惠云第一次进入病区,就拉着患者的手,逐个和他们交流。患者对生命那种强烈的渴望,更坚定了她奋力守护生命的勇气和决心。

  “护理新冠肺炎患者比普通患者需要更多专业技能、更多的陪伴和心理疏导,我首先要解决护理质量问题。”杨惠云说。医疗队接管的病区,收治患者人数维持在40至50人,危重症及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较多。杨惠云带领同事对重症患者进行集束化管理,制定详细的个体护理计划。哪一床病人缺鞋子,哪一床病人没吃的,这些细小的事情,杨惠云都记挂心上。

  “为了帮患者建立信心,就需要让他们时刻感到身边有人陪伴。”杨惠云说。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连续工作6小时左右。医疗队中“80后”“90后”队员占到了60%,为了消除年轻医护人员对病毒的恐惧,杨惠云总是带头进入病房,率先学习使用呼吸机,坚守在距离病床最近的地方。

  渐渐地,医疗队年轻队员发现,杨惠云每次都离患者很近,甚至主动给患者拥抱,但她整个人的状态是最好的。不知不觉中,每一位队员都愿意去和患者交流,为他们提供帮助,彼此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每次送患者出院,眼睛都会湿润。我们其实就是建立起一个临时家庭,患者也是我们的亲人,离开时真的有太多的不舍。”杨惠云说。

  3月31日,医疗队130名队员经历50多天艰苦战“疫”,圆满完成任务。

  坚守“护理天使”的使命

  “医患是战友,疾病是共同的敌人。天下医患一家亲,只要对患者好,我再忙再累都没问题。”杨惠云说。

  30多年如一日,杨惠云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遇到的患者成千上万。她始终视患者如亲人,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照料,在精神上进行鼓励、抚慰,与患者携手赶走病魔。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杨惠云所在的病区收治了一位不到20岁、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伙子。刚入院时,小伙子情绪特别低落,总是乱发脾气,护士们都不敢靠近。当时,年纪轻轻的杨惠云主动请缨护理这位患者。刚开始,小伙子掀翻了她手上的药杯,还情绪激动地骂过她。但杨惠云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耐心劝说患者接受治疗。渐渐地,小伙子被杨惠云的善良和爱心感动了,积极配合治疗,直至疾病治愈。出院后不久,小伙子告诉杨惠云,他已经光荣入伍了。

  这是杨惠云护理生涯中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对她触动很大。杨惠云常说,只要牢记“护理天使”的使命,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对待,就没有做不好的护理工作。

  30多年来,每遇到患者因贫困不得不放弃治疗时,杨惠云都会想各种办法鼓励、支持患者,不仅经常组织科室人员募捐,还会主动为患者争取政策范围内的支持,减免护理费和治疗费。

  杨惠云已经记不清自己帮助过多少患者,但接受过她救助的患者总是记挂着杨惠云,时常带给她暖心的惊喜。有一张寄给杨惠云的卡片上这样写着:您就是“阳光天使”,点亮我的康复之路!

  崇尚科学的健康守护人

  “南丁格尔的一生,不仅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崇尚科学的一生。”杨惠云说。业余时间,她不断学习医学护理新知识,了解医学护理新动态,主持参与研究课题30余项,主编书籍7本,发表论文30余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攻读了硕士学位,晋升为主任护师,担任了西安交大硕士生导师。

  在她的倡导下,医院组建了护理科研小组,由科研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指导组员开展科研任务。通过这些举措,医院的护理科研水平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高,走在了全省前列。

  1989年,杨惠云开始担任病区护士长。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长,她胆大心细、富有创造力,带领护理团队克服困难,率先在医院引入责任制护理和整体化护理实践,积极完善科室工作制度,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模式,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只有掌握足够的护理及医学知识,才能更科学地进行护理,也才能赢得患者信赖。”杨惠云说。

  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行以来,杨惠云通过改变排班和工作模式率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赢得同行和患者的赞誉。

  2011年,杨惠云提出了护理岗位管理、分层使用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办法,推出了“医护全程诊疗模式”“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和临床护理路径。

  ……

  “这些都是本着‘一切为了患者的需求,为了患者早日康复’的初衷,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健康守护人。”杨惠云说。

  书写生命至上的中国答卷

  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毛晓辉

  永生不忘从医初心

  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这是毛晓辉在应急病区32天里唯一的信念。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毛晓辉,是西安市胸科医院结核病合并症科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西安市胸科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紧急成立应急病区第一梯队。52岁的毛晓辉,因有着28年的从医经历和丰富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经验,临危受命,出任应急病区主任。1月29日,毛晓辉带领54名医护人员进入应急病区,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战“疫”一线。

  即便经验丰富,刚开始,毛晓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很焦虑,但随着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毛晓辉说,虽然有国家诊疗指南,但是每一例病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需要因时因人因病采取个性化诊疗手段,尽量避免插管、上呼吸机等有创治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

  毛晓辉穿着厚重的隔离衣防护服,戴着密不透气的口罩面屏,日夜奋战。她对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了然于胸。通过不断摸索,她总结出凭借CT影像辅助诊断的方法,并制定出适应医院情况的各类措施。

  “谢谢你们,我的生命是你们给的。”89岁的孙奶奶出院时,给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孙奶奶入院时不仅核酸检测为阳性,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并且入院后曾一度出现呼吸衰竭。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毛晓辉对老人科学把握用药,适时采用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3天后,这位老人肺部的白色阴影消减了。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应急病区医护人员承受着无形的压力。毛晓辉这时像知心大姐一样,用17年前抗击非典的经历、体会和经验,为战友们作心理疏导。

  “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毛晓辉不厌其烦地强调防控细节,让大家一步都不能出错。为防止大家穿脱防护隔离衣时有疏漏,她安排专门的监督员检查,这种默不作声的关怀让大家感到无比温暖。

  “所有医护24小时连轴转。”毛晓辉说。那段时期,对毛晓辉来说没有上下班之分。查房、阅片、查看化验检查、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项实验室指标…… 甚至,没有特殊情况毛晓辉都不敢脱下防护衣,因为要随时收治病人,病人有情况时也要保证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这是毛晓辉在应急病区32天里唯一的信念。

  毛晓辉带领医护团队在应急病区32天救治73名患者,其中确诊患者25人,重症患者11人,实现了患者百分之百治愈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毛晓辉说,每一个从医者都有一份初心,我的初心就是做好人民的健康卫士,并且一直坚守着。

  张西京

  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在战“疫”的日日夜夜,在救治的分分秒秒,张西京的心里只有患者。

  今年50岁的张西京,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

  “疫情当前、人民需要,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党龄28年、入伍32年,我定不辱使命……”

  1月23日晚12时,张西京接到紧急通知: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原计划第二天去外地探望父母,但疫情十万火急,他立即取消探亲行程,连夜准备行装,待命出征。就这样,除夕夜,张西京和空军军医大学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50名战友,踏上武汉战“疫”的逆行征程。

  1月25日,医疗队19名队员接管了武昌医院ICU病房,立即规范诊疗秩序、建立隔离措施、组织查房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仅半天时间,全院危重患者救治有序展开。

  经过4天3夜连续奋战,医疗队救治的首例重症患者康复出院。临别时,王阿姨紧紧拽着他的手,哽咽着说:“我能活着走出医院,多亏了你们啊!感谢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月2日,医疗队转战火神山医院,张西京奉命承担起抢救危重患者的艰巨任务。重症一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病人,病情危重复杂,有的入院时已经昏迷,无法自主呼吸,生命危在旦夕。

  在这场生死竞速的“大考”面前,医疗队临时党委成立了“张华传人党员突击队”,张西京担任突击队重症攻关组组长。当时张西京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尽最后一分力气,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

  2月12日凌晨两点,张西京刚回到驻地,正准备垫口饭,值班护士打来电话,急促地向他报告:“2床患者陈大爷,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至85%,生命垂危,需要马上组织抢救!”

  张西京撂下碗筷就往回赶,一边电话指挥抢救,一边联系通勤车。到达ICU时,患者呼吸急促、脸色憋得青紫、全身抽搐抖动,已经陷入昏迷。

  “快,立即行气管插管!”张西京一边保护好老人身上的管子,一边调整体位,准备进行插管。插管刚进入气道,陈大爷开始剧烈呛咳,大量病毒飞沫直接喷在张西京的防护面屏上。作为医生,他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呼吸逐渐顺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暂时脱离了危险。

  通过有创呼吸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积极治疗,5天后陈大爷成功“脱机拔管”。这是医疗队在火神山成功抢救的第一个气管插管危重病人。

  “我们承担的是抢救危重患者的艰巨任务,大家时刻都在为患者揪心着。”回忆起在武汉战“疫”的日子,张西京说。

  在战“疫”的日日夜夜,在救治的分分秒秒,张西京的心里只有患者。作为火神山医院专家组成员,张西京每天奔波在查房、会诊、抢救中,一天要走3万多步,只能睡3个多小时。

  经过84天艰苦奋战,医疗队共治愈患者351名,治愈率达96.8%,实现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医护零感染”的目标。他和队员们凭借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和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易智

  用大爱成就大医

  “这次驰援武汉,是一场战役,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救治任务。”

  易智,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陕西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中国(陕西)赴塔吉克斯坦联合工作组副组长。

  “这次驰援武汉,是一场战役,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救治任务。”1月26日上午,易智接过了“第一批陕西省医疗队”的旗帜,带领51家医院的137名医疗队员,逆行武汉。

  在武汉,作为医疗队主心骨,易智的工作极其繁杂。大到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感控规划,小到餐食供应、队员情绪波动,患者救治、队员安全、筹措物资,重要的、紧急的任务一个接一个,连电话一天都要接上百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只能休息3到4个小时。队员经常在医疗队微信群里看到他凌晨发出的工作信息,给他打电话要把内容浓缩在20秒内,因为他实在太忙了。队员们发现,易智经常深夜在驻地旁徘徊,因为他要在稍稍安静的环境下整理思绪、调整方案,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的挑战。

  2月初的一天,队中传出“队长发烧了,队长可不能倒下!”大家都紧张起来。原来他在宾馆测了一下体温,发现体温37.4摄氏度,幸好呼吸科医生在仔细分析了他的情况后,判断他是劳累过度加上伤风感冒。服药后,很快退烧,他又精神抖擞地指挥这支137人的队伍高速运转。

  不管有多忙,易智心里时刻装着队员。每天危重症组三班、重症组二班出发,他都要为他们送行,叮嘱做好个人防护,和院感专家一起检查每个人是否穿戴好防护用具,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队员们因为长期戴着护目镜,鼻梁和脸部被压伤,皮肤出现破溃和水泡。他比谁都心疼,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队员处理伤口。

  在武汉55天战“疫”中,医疗队圆满完成了任务,累计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117人,治愈出院65人,好转18人,危重症患者治愈好转率达69.23%,无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

  继武汉战“疫”55天之后,经过短暂休整,易智作为中国(陕西)赴塔吉克斯坦联合工作组副组长、医疗专家组组长,再次出征。

  在塔吉克斯坦,他将中国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手宝贵经验,无私分享给塔方同仁,协助塔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塔两国人民的友谊华章。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从医24年来,易智一直奋战在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一线。他心怀大爱、情系患者,十多年如一日投身于大骨节病的防治,给贫困患者带去生活的希望。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他从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出发,真帮实干促帮扶,牵头组建3个紧密型医联体和12个专科联盟,创新性成立西安首个城市医疗集团,推动与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群在疾病预防、治疗和管理方面的融合发展。

  作为陕西省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多次在省内外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后参加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等抗震救灾工作。

  他用大爱成就大医,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

  姚立农

  坚守后方的“特种兵”

  他带领医护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姚立农是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作为重症医学最前沿的ICU专家,姚立农被称为守护生命的“特种兵”。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姚立农历经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全球流感、援非抗埃、抗击腺病毒等重大任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服从大局,担负起陕西的疫情重症救治任务,成为坚守后方的“特种兵”。

  “姚主任,8床肺水肿有所加重,血氧饱和度也下降了!”“控制液体入量,调整吸氧浓度。”

  “姚主任,5床最新胸片出来了,左肺不张!”“再做一次气管镜,清理气道分泌物。”

  “姚主任,3床胸水量已经明显吸收了!”“调整呼吸机参数,密切观察!”

  每天早上6点,姚立农就这样开始他的战斗。作为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他自1月18日参加省卫生健康委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会后,就投身于紧张忙碌的工作中。面对疫情暴发的严峻形势,他敏锐地意识到重症医学在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亡率中的突出作用,早早就关注和思考重症患者的疾病转归、病理生理变化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普通病人的陆续出院,危重型患者的抢救任务越来越重。面对全省88%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姚立农主动请缨,带领重症医学团队,打起铺盖卷集体搬进了传染科。每天早上6点他就进入隔离病房,将每个危重患者逐一查看,从监护数据到出入量统计,从意识水平到粪尿变化,从微量泵到吸痰管……

  他将每一位患者的每一个细微病情变化都了然于胸,再参加院里组织的病例讨论,与各位专家结合影像检查、实验室数据、药物方案、机器参数等进行详尽分析,商量调整治疗方案。他发挥重症医学专家的优势,首次采用个体化镇静的方式,为重症患者争取宝贵的恢复时间。

  “为了患者早日转危为安,我已将个人的风险置之度外,只要治疗有需要,我就亲自带领团队人员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气管切开、血液净化等有创操作,保证了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姚立农说。

  自1月18日起,姚立农指导西安市15家定点医院的防控工作,参与院外现场会诊、识别和转运危重患者7次,参与救治院内确诊患者30余人,参与制定转运标准、危重早期识别标准、出院标准等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他带领医护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坚守陕西一样是战场作战。令人欣慰的是,在姚立农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唐都医院多次创造了陕西省首例(首例治愈、首例重型治愈、首例危重型治愈出院)。患者治愈率、病亡率均远优于国家平均水平,两例死亡的重症患者平均存活时间39.5天,超过全国重症、危重症患者平均存活时间18.5天。(记者 杨静)

  向医者仁心致敬 为健康中国聚力

  陕西日报评论员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号召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勉励医务工作者要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何为医者?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哪有病患的健康平安。手术台上的分秒必争,重症室里的全神贯注,贫困山区里的常年坚守,实验室里的合力攻关……广大医务工作者秉持医者仁心和奉献精神,凭借精湛医术和优质服务,成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天使。设立“中国医师节”,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也契合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

  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年初,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抗击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抗疫赞歌。在那场生命保卫战中,“白衣秦兵”同样值得铭记。从除夕夜闻令出动的空军军医大学143名医护人员,到首批心理援助医疗队飞赴武汉,包括西安交大一附院、西安交大二附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西安大兴医院在内的多家陕西医疗机构派出医护人员增援武汉。与此同时,入夏以来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给全国部分地区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我们依然看到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

  医务工作者是战“疫”的中坚力量,是建设健康中国、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压力和负荷日益加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医护资源与人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因此,要切实关心关爱医务工作者,提供各方面支持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医务工作者待遇保障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举措提高保障他们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特别是要关心关爱在抗击疫情中作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白衣天使们以生命的名义守护生命,全社会理应主动关心关爱医务工作者,学习榜样、致敬英雄。要树立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倡导科学的生命观、健康观,不断增进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和卫生健康工作的理解认同,持续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民健康始终是最清晰的底色和最明确的发展指向。承担着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重任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和健康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中国医师节 医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